第二百四十三章 调整和改进(2)
作者:
十年残梦 更新:2023-03-25 20:30 字数:3128
r />
赵信为什么选择铁,因为在一定的量能到达之前,铁的需求量是不会减弱多少的,甚至伴随着价格的降低,一些新的用途会开发出来。
比如说,北宋现在,铁的用途大部分都是菜刀,农具,一些铁棍等必须的铁制品,还没有进入到其他的领域。
可是当铁的价格降低的时候,可以利用的领域也就会多了,比如说餐具,比如说各种的日常用品,甚至是一些机器工具。
铁是一个可塑性很强,性能很卓越的一种材料,他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之中的各个领域,只不过因为价格高昂关系,还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到生活之中。
赵信在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工坊的情况之后,没有离开大名府,而是留下来了,他需要亲自的看看,这个冶炼的过程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这对于他们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关系到了最终的成本,而成本决定了利润。
如果这个工坊,能够全力以赴的话,每天可以生产40万斤的铁,他的成本每降低1文,就是400贯,而生产量每提升10万斤,就又是很可怕收入提升。
200多个台子,进展到了600多个,伴随着人员的增多,一些问题开始出现。
比如说,之前在苗家庄从来都没有出现的配合问题,已经出现了,煤炭,原料,铁,钢,这基本上,就是冶炼的几个重点,之前小规模生产的时候,不容易出现他们之间的配合,在这里出现了。
之前,铁匠只是因为每月5贯的月俸而来的,现在,知道了这个提成的标准,每天400斤铁的话,可以得到800文,一天就是快一贯,顿时投入了巨大热情。
一些人延长的工作时间,一些人加大的工作强度,这就造成了基本上,每一个铁匠台,都微微的有些超出。
这是一个好事情,可是好事情汇聚到一起,就不好了,原料跟不上,铁,钢必须要一定的比例,炼制的过程也微微有些不同,而相对于铁而言,钢的性能更好,提成更高,很多人就少冶铁,多炼钢。
这是人之常情,是人都想要多赚点钱,这没什么,可是比例失调之下,原料没有了,最终造成了长达1个时辰的彻底停摆。
这只是大规模冶炼遇到的第一个大的问题,其他的小问题,也层出不穷。
王松都被这样的问题弄得是焦头烂额了,这才600台,就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以后,跟赵信说的,1000台,甚至两班三班倒的时候,该有多少问题啊。
王松甚至求助于赵信,却没想到,赵信听了王松的话之后,就笑了,他有些太杞人忧天了。
是工业生产,就必定会出现问题,而且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不少,怕的不是出问题,而是不出问题。
赵信不可能长时间的在这里,定海军,还有厢军,这些都是千头万绪的,定海军才是根基,大名府的铁匠作坊,是为了赚钱而出现的,不能顾此失彼。
在大名府的时候,不能够把问题处理完毕,等到赵信离开的时候出现那个麻烦可就大了。
他准备趁这个机会,做出一个标准,就跟之前的炼铁一样,总结出最适合的一条标准,大家按照这个来就好了。
原材料配比的问题,这是一个小问题,只是一个协调的问题,在布置的时候,流出来一定的余量,并且强制的命令某些状态之下,必须要做出来一部分的铁。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总结经验,在王松目瞪口呆之中,整个铁匠工坊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