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实验船(3)
作者:
十年残梦 更新:2023-03-25 20:44 字数:4075
果,在科技爆炸洗礼之下的赵信看来,根本就不足为持,或许后世的一些设计没办法,那么在海洋最发达时代西班牙大帆船和英国盖伦船,还是可以的。
这两个,一个造就了可怕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西班牙在当时纵横七海,缔造了海量的功勋,而后者,则是英国崛起的根本,从这个盖伦船为基础,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重新占据了海洋的霸权。
明知道先进的技术,却被固执的老资格反对,这不是赵信想要看到的东西,所以,稍稍次一点的,也可以接受,只要能够建设任何一个级别的船只,只要不是最小的帆板,只要是在运河上,或者是海上,能够运货的船只就可以。
这些,在整个北宋军事体系之中,还是有不少的,在经过了一系列运作之后,从第一个不错的船匠开始,一共招募了差不多的船匠200个、
这些船匠,并没有集中到一起,是分成了的最少20个船坞,进行单独的建造,他们来的次序不一样,所以船坞开建的时间,也不一样。
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重复的建造的,要知道,一个船坞,就是一个船舶研究所,他们开始兴建一个实验性的船舶,就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一下子20个,很多是重复劳动。
可是,在赵信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整个造船的计划,都是在赵信的操纵之下进行的,哪怕是看似是重复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整合所有的力量,把一些学徒,非专业出身的工匠给融合到一起,另外一方面,实验性的船舶,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每一个都会验证船舶的一个方面。
中国的工匠,相对比较的古板,他们更加相信眼见为实,而不是理论。
工匠在中国古代,地位较低,很多东西,都是手把手教,心口相传的,只有一些天赋出色的,才会在多年的工作之中,总结出来一些东西,产生创新。
这种创新,还很容易流传不下来,因为他们只是在长期的经验之中总结的,只要稍稍留一手,就有可能让这些东西彻底的失传。
现代的造船业,却是不一样,根据理论,甚至是书本上面的知识学习,最终拥有独立设计能力的,这样的,才是可以传递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可以继续的发展,而不必重复的进行研究。
造船业,对于定海军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定海军的发展,定海军的土地,已经越来越无法承受定海军的工业,航海必须要走在前面,这样才能够支撑大规模的移民。
别看台湾距离大陆,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可是这个距离,对于海船来说,是很难以逾越的,工业化,对于运输的要求非常高,除非是闭关锁国的自我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航运,支持着移民和商品的输出,就算是拿下台湾,也只是一个摆设。
赵信很着急,却也知道,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欲速而不达的道理,他还是懂得。
这些原因,赵信对造船厂,投入了足够的支持,无论是人员,还是资金上面,可是速度上面,只是让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地方给弄扎实,而不是催促。
跟其他的项目不同,工业项目,稍稍有些偏差,甚至是事故了之后,也就是造成一定的损失,可是航海,这不存在任何的虚头,任何一丁点的错误,都会影响到未来,航海的安全性。
对于北宋而言,航海人才的缺失,任何的人才都非常的宝贵,一旦船上面出现大规模的纰漏,浪费是非常巨大的。
赵信并不希望,用几百年的时间,用无数的人命的前仆后继,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