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飞鱼级(3)
作者:十年残梦      更新:2023-03-25 20:49      字数:4143
��些就是常识,后世只要是了解的船,全部都是螺旋桨船,甚至一些动画,图片,电影之类的,螺旋桨的位置和形态特别的明显。

  在那些研究员们,提出,在海浪的作用之下,尽可能的减少桨的运用,用别的方法提供动力的时候,赵信很自然的就提出了螺旋桨,并且主导加工了第一个螺旋桨。

  螺旋桨,他并不是直面的加工,他带着一定的曲度,这样才能够转换更多的力量。

  这个加工难度,一直到19世纪的中后期,才逐步的解决,这也是到了19世纪后期,在明轮船,各种汽船不停的流行的前提下,船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的。

  从几百吨,到上千吨,再到万吨,到了20世纪初,协约国和同盟国战争的时候,两大集团,都已经拥有了,总吨位接近两万吨的钢铁猛兽。

  船的吨位,提升到这么大,动力的进步是一个巨大的原因,可是巨大的,可以支撑整个动力,转换到速度的螺旋桨,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赵信在否决了混合式帆船的桨了之后,第一时间选择的不是北宋特有的车船,而是这个螺旋桨。

  车船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通过传动装置进行转换,推动船只快速前进的一种船。

  它实际上,是一种明轮船,借助着明轮,推动船只快速的前进,这种船,实际上也非常不错,可是赵信有了螺旋桨船,很自然的就放弃了这个。

  定海军目前,或许无法加工出来,完全静音,甚至是效率最高的螺旋桨,可是按照后世,对于螺旋桨的描述和图片,画出来就可以了,只要形态够了,螺旋桨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大量的曲面加工,对于后世来说,那是五轴机床干的事情,一些潜艇或者军用舰艇,他们的噪音较高,原因就在于螺旋桨的不合理,在推动水的时候,摩擦过大,发出的声音过高。

  赵信要的又不是隐形,他要的是性能的最大化,只要能够有较大的转换率,哪怕是声音大一点,也无所谓。

  定海军本就没有车床,别说是曲面加工了,就算是平面也做不好。

  这一点,对于工业时代来说,是最大的劣势,可是在这个时代,却有不同的变化。

  因为没有车床,不太实用平面加工,所有的一切都是手工来的。

  类似于之前的定海币,几个高手匠人,用了一段时间,就可以加工出来,而螺旋桨也是如此。

  材料上面,只要用更硬,更加锋利的刀具,就可以加工,一个人不行了,两个人,两个人不行了更多了,正是这些经过了十几年培养的专业匠人,他们可以用手徒手雕琢出来。

  这样的效率不高,可是对于一个大船而言,一个螺旋桨,又有多大,在整个造船工程之中,所占据的比重也不高的。

  这实际上也是这个船只,只能够实验室生产的根本原因,无法工业化的生产,速度太慢了,分成10个组的匠人,两个月才能够完成一个螺旋桨,这就是2个月10个,真的要是用在船上,这点连塞牙缝都不够。

  赵信也没有打算,普及螺旋桨,动力系统没有蒸汽机的时候,螺旋桨船并不是主流。

  人力有限,就算是加入了畜力,也是相对而言的,螺旋桨在低俗的时候,效率并不是很高,这也是在最初的时候,明轮船战胜了螺旋桨的根本原因。

  可是当着眼点放在了速度这个方面,螺旋桨就比明轮船,有很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