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议(2)
作者:十年残梦      更新:2023-03-25 20:55      字数:4154
p; 在赵信的建议下,韩琦本人验证,发现了定海军的类房屋的结构,进行的修建,说白了,就是有些类似于后世人民大会堂的一些结构,分成了大量的会议室还有办公室。

  可以进行3000人,2000人,还有数百人不等的一些会议,同时,办公室也参考了后世的形态,一些中小型的办公室,加上一部分的小型会议会客室,一层楼就可以容纳上百人进行办公,差不多7层的结构,足以容纳上千人共同的办公。

  这样的效率,可就高了很多,要知道,以前,庞大的东府,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院落,可是地下的结构,也相对比较的凌乱,部门和部门之间,各个参知政事之间,甚至有找不到属官的情况。

  分成了楼层,严格的划分了办公区,然后根据会议的结果,进行会议室的挑选,一个参知政事,可能只是坐镇一层楼,这一层楼,几乎都是为了他服务的,然后需要最终要表决的,再到一起碰头。

  这就形成了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层层负责之下,效率也提高了。

  当然了,类似这三大机构的,也不只是一栋楼,为了以后考虑,最少规划了12栋楼,已经提前的兴建完毕,不过没有进行装修和入住,现在,每个结构,都只是启用了两三栋,这就足以容纳三大机构庞大的人员和机构了。

  目前,内书房,东府和枢密院三个相邻的机构,已经成为了北宋真正的核心,繁多的日常事物,都是通过这里的各种机构,进行分类的处理,然后去伪存真之后,才汇总到高层,然后层层进入到了内个会议。

  北宋的地盘没有增加多少,幽云加起来,才几十万平方公里,让北宋的地盘增加了七分之一,远远没有倍增的程度,可是因为各种新鲜事物的出现,仁宗处理的实物增加了许多。

  为什么北宋能够解决亢官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设计了很多的领域,这些领域的都是新的领域,这些领域,发生的事物,大部分都是新的东西,在这种前提下,很容易,就出现问题的.

  不过,经过了分类,特别是内书房的出现,还有东府和枢密院的扩大,一些底层的,或者不那么重要的事情,都由他们分别处理,问题层层汇报,到了仁宗这里,已经不多了,因此增加的工作量也在增加.

  仁宗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相对比较的勤勉,可是增加了原来三倍,甚至是四倍的工作量,这个,对于仁宗来说,也有些难以承受。

  仁宗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机器,就这个数量来说,就算是24小时,都没有停止,也未必可以处理这么多的,在赵信提点之下的,采用了分权的方法,通过内书房处理仁宗需要处理,他们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分类和汇总,把事情作为轻重缓急,分成了一步步的,放在仁宗的面前.

  有层层的制度,分级和处理,这回让每个人都不会过于滥权,又会比较灵活的处理问题,虽然说,北宋的日常事物增加了许多,可是处理起来,反倒是轻松了许多,甚至某些时候,在仁宗任性的时候,还可以甩手不干。

  ,韩琦这样的宰抚,可以直接面见仁宗,按照规矩,在内书房递了牌子,很快,就得到了汇讯,仁宗在内书房的紫光殿等他。

  紫光殿,算的上是内书房之中,比较大的殿阁了,跟枢密院和东府的楼房为主不同,内书房只有一个仿古的楼房,也不过是5层高的,剩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殿阁,根据殿阁大小的不同,也进行着不同会议。

  比如说,冬暖阁是日常仁宗处理奏折,并且小规模的招募朝臣的地方,麒麟阁是参知政事大会的,可以容纳最少30位,紫光殿就多了许多,差不多可以进行规模性的召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