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上达天听(3)
作者:尹三问      更新:2023-03-29 10:26      字数:2756
;贾昌朝赞道:“妙哉,不愧是沈相曾孙,李太傅的外孙,沈放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殊为难得啊!”

  话是这么说,但几位宰相不约而同有些猜疑,甚至是“鄙视”。

  他们并不认为十四五岁的沈放,有如此才华经验。不出所料,那般细致,面面俱到的章程是为政多年,经验老道的李迪执笔。

  也不知李迪是出于什么政治考虑,还是为让外孙扬名,竟推到沈放头上。

  赵祯淡淡一笑,默然不语,他也有过同样的疑惑,但随即便有了答案。

  是一个名字——杨浩!

  一个籍籍无名的关中乡间少年,但李迪与尹洙的秘奏中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此人。

  两位大臣都很诚实,没有隐瞒,尹洙提及察觉流言,识破弥勒教埋碑造谶,图谋不轨的正是杨浩,但其本人不愿留名居功。

  李迪更是直言不讳,安置灾民的章程不是沈放,也不是他本人的手笔,而是出自——杨浩。

  并且发现弥勒教蛊惑灾民,暗中征集青壮前往南阳,也是杨浩,一个不愿扬名的低调少年。

  赵祯有些惊讶!

  一个少年郎,能有如此眼光见地?但李迪信誓旦旦,言辞间对这个杨浩赞誉甚高。

  其中也提到了杨浩的种种古怪神秘之处,并送来一个见所未见的神奇物事。

  宰相们已经走了,赵祯盯着御案上的矿泉水瓶看了许久,也试着触摸,甚至是按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器皿,李迪也声称是杨浩的盛水器物。

  可是材料形制相当古怪,见多识广的赵祯同样一脸茫然。

  按照李迪的说法,唯一的线索大概就是瓶盖处的那串古怪的字符,或许从中可以寻得蛛丝马迹。

  赵祯当即吩咐下去,并着皇城司派人前往关中,详查杨浩的来历与底细。

  皇帝生出了好奇之心,而且这个聪明卓见,低调神秘的少年,即将前来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