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请太子殿下成全(2)
作者:tx程志      更新:2024-11-08 14:25      字数:3082
�成把陈应当成大唐的桑弘羊,将来在他登基之后,委任陈应为大唐的民部尚书、兼任中书侍中平章事,成为未来大唐的财相时,陈应又在裕河捣鼓出了锋利无比的神兵利器,还有可以无视弓箭射击的铠甲,拥有陌刀或铠甲,等于把大唐的军队战斗力提高三成不止。

  李建成现在还真有点搞不懂陈应了,他真猜测不透陈应的真实想法和用意。李建成认真的问道:“不知陈卿所谋者是……”

  陈应其实并不知道,他此时在李建成心中已经是桑弘羊、卫霍与武侯相比肩的百年罕见的奇才了。陈应没有直接回答李建成的话,而是淡淡的笑道:“太子殿下,中原王世充、荆襄朱粲、江都李子通,江南沈法兴、或是萧铣、或是高开道,他们都不足为虑,大唐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李建成也赞同陈应的观点:“不错,多则五年,少则三年,大唐必统一天下!”

  “可是统一天下之后呢?”陈应望着东北方向道:“高句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李建成微微一怔,顿时醒悟了过来。虽然史书给杨广穷兵黩武,房玄龄等修《隋书》的时候,给杨广留下一个“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闻也。”的评语,然而高句丽问题却是隋唐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先后四代帝王,历时近百年一脉相承的目标。

  攻打高句丽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什么高元“无礼”,而是因为一种华夏传统的政治思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高句丽与突厥、契丹、靺鞨民族都不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与华夏民族类似的农耕半游牧的民族,经过高句丽三百余年的发展,高句丽国力强盛,拥有盛兵三十余万,南压扶余,新罗、百济,大为统一朝鲜半岛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崛起的东北的高句丽强国,绝对不附和华夏的利益,所以在杨坚统一隋朝的时候,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杨坚失败后,杨广接着他,李世民统一天下,灭掉突厥这个北方强敌之后,也把目光对准了高句丽,一征不成,就再来,三征皆连失败,李治上位后,接着再打,生生把高句丽从东北亚小强,打成了三等残废。

  如果说杨广有自恃武功,一已之利,那么杨坚、李世民、李治同样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符合国家战略利益。

  李建成听到陈应提到高句丽也微微色变,当然李建成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兴奋:“待将来,本宫继承大统,定倾兴全国之兵,雄师百万,踏平高句丽,一雪前耻。”

  在亮剑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事实上,不光军队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汉朝的建立者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地痞无赖,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能屈能伸,但是睚眦必报,这种精神也成了大汉帝国的国家性质,打不过你该低头就低头,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实力强的时候,绝对虐你没商量,正是在这种国家传统之下,历时百年,五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之下,在汉武帝时期,内无内忧,主动发起了对匈奴的反击之战。

  大唐其实也是这样,李世民在玄武门用不光彩的手段夺得了帝位,他的后代也觉得似模似样,比如李世民纳了兄嫂和弟媳为妻,李隆基就敢纳自己的儿媳(杨贵妃)。

  陈应道:“臣其实在利用函谷关试验,试验一种全新的战争理念与战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