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海洋!钢铁之碰撞(四)(3)
作者:
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4 字数:4987
��前后各一座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由于该型装巡为了提高速度,长宽比较大,导致肿部舰宽并不充裕,安装了巨大的双联装十二寸炮塔之后,全舰明显有些头重脚轻,尤其是射击之时舰体左右的摇摆过于剧烈,导致射击精度下降,舰内炮弹的传送也非常危险,这就导致了实战中战舰射速达不到设计要求。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防护配置。
在这型军舰上,许凡和郑鹰采取了一个另一时空由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1912年设计完成)开创的装甲防护设计思路:全部或没有(all-r-nthing),也就是在关键部位设置完整和密实的装甲盒,而其他部分则完全无装甲防护。其思路基础建立在日俄对马海战之后,各国海军普遍采用远距离交战和使用主炮穿甲弹的作战方式上,把军舰的生存力放在第一位。因为穿甲弹普遍使用非敏感性炸药和延时引信,因此无装甲防护的非要害部位,往往被穿甲弹直接射穿而不会引发爆炸。
这样就可以把装甲吨位腾出来给要害部位,在肿部和司令塔构成一个厚实的多层装甲盒。
桂林级就严格遵循了这个思路。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引发了海军造舰系统内的反思。在一次模拟射击实验中,模拟日军的一艘海防舰,以一百二十毫米炮打出的苦味酸装药的被帽穿甲弹(仿日造穿甲弹),对仿造桂林级装甲结构的靶舰进行射击,结果日造穿甲弹洞穿非要害部位的非装甲钢板并在舰内引爆,给靶舰造成极大伤害,而其高爆弹更是直接把无装甲防护的钢板打得七零八落。
这一试验,导致了整个国防部造舰厅和总参,各舰队对桂林级装巡的普遍担忧,但深知内情的上层人士自然不敢公然质疑皇帝和海军元帅,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鄙视日造穿甲弹上:苦味酸装药过于敏感,且没有用布包密封,存放之后与金属外壳化合为苦味酸盐,导致剧烈碰撞之下苦味酸盐分解,引发爆炸,这样就等于减装药榴弹,根本无法击穿帝国主力战舰的装甲盒。
这个时候,一个参与了射击实验,刚刚加入造舰厅五年的海军技术少校郑维汉把报告递到了国防部造舰厅的厅长魏翰,直言不讳地指出桂林级的装甲防护思路有问题,并认为新造舰只绝不能采取此种思路。
现在的桂林级,用过厚的铠甲围住了一点点要害,而其他部位则完全不设防。既然日俄方面的穿甲弹如此敏感,那原本的设计初衷在实际上就是不合适的,反而是安装中等厚度装甲可以抵御住这种相当于减装药高爆弹的敏感型穿甲弹,而且也能防御高爆弹。
按照桂林级的防御思路,无论要害部位多坚不可摧,这些战舰早晚也会被日俄战舰的多炮塔搞得失血而死。光靠水密舱和损管,战斗一旦拉长,或交战距离接近,就无法解决问题了。
写到这里,这位少校似乎还嫌不够,笔锋一转,又指出该舰的浮力分配有问题。按照目前的装甲配置,要想让这艘船在恶战中生存,必须确保装甲盒保护住的肿部船体有充分浮力,在其他非装甲部分完全进水后还可以确保战舰浮在水面。而桂林级为了追求航速,采取了高长宽比,肿部宽度不够,装甲盒为追求最大厚度,又缩短了防护范围,导致装甲盒内浮力不足,一旦其他部位严重进水,这艘船就可能直接沉没
就差没有公开说结论了:这是一场造舰设计上的灾难。
看到这里,魏翰已经吓得冷汗直冒,第一想法就是直接把这份报告一把火烧了,毁掉文件档案,再把这位胆大妄为的少校直接开除军籍。
可冷静下来之后,这位造舰专家也不由得佩服郑维汉的直言敢谏。更重要的,是他也意识到对方是正确的。如果在猎豹级和广州级上还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