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钢铁帝国(下)(2)
作者: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7      字数:5150
��。

  针对40以上品味的富矿,中华帝国有多年的冶金工艺积累,冶炼技术是完整而成熟的。由于中国铁矿普遍属于贫矿,平均品味只有30,在南方,湖北,河北,安徽等地积累了大量生产实践的帝国钢铁业有着冶炼贫矿的丰富经验。

  在国际上,也包括中国,对于贫矿都有一整套解决方案:首先是破碎,即按照铁矿石块度的大小,先进行破碎,随后进行球磨;其次是选矿,即把矿石中含铁的部分同夹杂物分开,一般有磁选和浮选两种方法,多数采用磁选;最后是烧结,即把经过洗选后含铁较高的铁精矿烧结成块状送入高炉冶炼。

  不过,鞍山的贫矿却无法进行磁选或者浮选,一个是矿粒特别小,平均小于0.1毫米;一个是坚硬,难以破碎;再一个是缺乏磁性,无法磁选。

  此外,其不但品位低,而且含硅量大,这不但要增加石灰石和焦炭的消耗量,技术难度也很大。

  勘探的结果是让人失望的。在当前情况下,鞍山铁矿区只有少数50以上品味的富矿有开采价值。为了进一步扩大利用范围,试产上采取了60品味和40的品味的矿石混合进行冶炼的方法,解决了工艺问题。

  仅仅如此,鞍山铁矿距离郑鹰等人理想中的东北大工业基地的距离太过遥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北方其他“鞍山式铁矿”。

  根据郑鹰等人的讨论,虽然不另一时空是如何解决了鞍山式贫矿的冶炼问题,但终究要努力一下,而不能就此放弃。仅仅五千万吨的富矿,真的要支持东北的重工业基地,连十年都撑不下来。

  为了解决贫矿冶炼的问题,中华帝国冶铁行业的众多本国籍和外籍专家云集鞍山,仔细调研,广泛探讨,最终依然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方案。这个结果显然无法让对东北开发寄予厚望的皇帝郑鹰满意,这位皇帝以其特有的固执宣布:鞍山铁矿的问题一定可以,而且必须被解决。随即这位皇帝祭出了一贯的法宝:悬赏两百万华元,加伯爵爵位,只要能够解决鞍山贫铁矿的工业化经济冶炼问题就可以受赏。

  在丰厚的赏金刺激下,各路专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瑞典的格连达尔,德国克虏伯和霍伯尔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矿业所等专业的冶炼机构和研究所纷纷介入,最终,在1904年,帝国皇室制钢产业的德裔特聘专家马克西?施密特提出了一个方案,即采用焙烧炉,在磁选前先进行高温还原磁化,并使坚硬的矿石变得酥脆,容易破碎。经过反复讨论,这个方案被提交御前,获得了专项经费支持,建立一个日处理矿石100吨的实验性工厂,并由施密特亲自主持,从国内外精选了一批破碎机,筛选机,选矿机,亲自指导建设了还原炉,并且对矿石进行了仔细缜密的化验分析以设计工艺方案。

  此时此刻,工艺试验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尽管南面的华军已经在和日军接战,一些地方已经在紧急撤离重要人员,但固执的施密特却以德国式的刻板公开宣布我受皇帝陛下委托进行本次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不可以因为某些潜在的威胁而中途放弃。”

  在这位德国老专家的带动之下,助手和很多工艺技术人员,乃至底层工人都没有离开,依然在坚持工作。

  施密特静静地看着眼前高大的焙烧炉。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产物:需要处理的铁矿石以电动传送带运送到高处,从竖炉的顶端装入,在炉体内缓缓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赤铁矿被还原为磁铁矿,从无磁性变成有此行,并且酥脆化。加热和还原使用煤气,来自旁边炼焦厂的焦炉煤气。在炉顶安装了贮矿槽,容量二十五吨,炉衬是耐火砖堆砌,炉壳没有采取当时惯常的铁皮包裹,而是采用了钢结构紧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