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人家嗓子还哑着呢(2)
作者:冰婶      更新:2024-11-23 17:20      字数:2038
��朝代会有人说闲话的。

  这一日,若音化了个淡妆,打扮得体后,就和四爷乘坐一辆马车,前往皇家农场。

  年氏和钮钴禄氏的马车,在她们后头。

  到了那儿,奴才把她们带到了先农坛。

  先农坛上挂着五色彩旗,底下坐着的,全是各地而来的知州,大概有数百人。

  众人见了四爷,便纷纷行礼:“尔等叩见雍亲王。”

  四爷往先农坛上一站,沉声道:“免礼。”

  然后,他朝身边的奴才做了个手势,周围便响起了乐曲。

  乐师们还不少,司锣、司鼓、司版、司笛、司笙、司箫每样六个,在农坛周围排排坐,吹的是《三十六禾词》。

  这里的人十分信奉神,也很讲究规矩。

  不光是耕种、教学那么简单。

  于大家而言,还有一些必要的仪式。

  声乐一响起,四爷便烧香祭祀。

  若音和钮钴禄氏、年氏,紧跟其后烧香,叩拜。

  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命脉,从战国时期奖耕战、抑商贾的政策开始形成。

  再到秦汉时期重农抑商逐渐成为国策,农本商末的观念在之后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着国家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

  所以,为了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基本每一届皇帝都会御驾亲耕。

  尤其是大清入关以来,满族原来一直是北边的游牧民族。

  汉人便说满人靠打猎吃兽,是不开化之夷狄。

  顺治帝为了打破这个说法,让人在京城的东北郊,划出一块地,刚好一亩三分。

  每年到了种田的季节,他就扛着锄头、担着水桶、下地种菜耕田。

  让天下百姓看看,满洲人当皇帝和汉人一样,都是提倡务农的。

  于是,这个习俗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康熙年轻的时候,就算孝庄太皇太后生病。

  到了日子,也要带着皇后和妃嫔下地亲耕。

  并且,他还在西苑修建了丰泽园,每年都会在那里亲自耕作。

  收获的粮食一部分用来祭祀,一部分用来恩赏。

  他老人家种田,肯定跟老百姓种田不一样,有很多人围观的。

  最多的一次,据说有上万人观看。

  不仅如此,康熙还培育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种,叫做御稻米,结束了北方不种水稻的历史。

  这相当于现代的袁隆平了。

  若音在想,四爷说是说大清第一闲人,过着田园生活。

  其实就是深知康熙喜欢什么,所以他才做这些,投其所好吧。

  片刻后,等到祭拜好神,点好了香,就听一个长者高声念了句吉祥话。

  “秬秠三种黎白黄。稷粟坚好硕且香。糜芑大穗盈尺长。五菽五豆充垅场。”

  然后,四爷和几个农学士,便依次给各地知州教学。

  无非就是告诉他们种各种农产品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