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发家致富奔小康(二更白天更)(2)
作者:烟雨织轻愁      更新:2022-10-30 11:09      字数:2247
��史上官仪,正在商议益州今后的发展。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策略就是,重视水利,劝农桑课,刑罚分明,教化百姓。

  益州得都江堰之利,大多数良田都能被灌溉。

  但是,这些良田,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真正掌握在百姓手中的良田,不过十之一二。

  并且,当时就连都江堰的使用,都没能真正的利用起来。

  上官仪给出的发展方法,在当时,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益州,如果只能做到这些的话,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益州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土地问题。

  其实,何止是益州?

  此时,整个大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大唐分给百姓的土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

  在大唐,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就会被授予田地八十亩和永业田二十亩。

  口分田,在人死之后,是要归还给朝廷的。

  但是,永业田是不需要还的。

  并且,当时的制度,对永业田和口分田的管理并不严格,可以私相授受。

  这给土地兼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唐初的时候,因为战争刚过,人口稀少,朝廷有大量的土地,足以支撑永业田的分发。

  但是,随着战争的平定,人口急剧增长,因为永业田只分不收的原则,土地不足以支撑。

  而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严重兼并的问题。

  而唐朝之所以灭亡,和土地制度的崩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朝代灭亡,都和土地制度的崩坏,和生产力不足以养活当时的人口有关系。

  当然了,在唐初的时候,这种矛盾并没有显现出来。

  但很明显的,这就像是长在身上的一个毒瘤。

  如果不切除,迟早会爆发病变,会要了人命。

  而益州的问题就是,因为益州地处偏僻,所以,益州的土地兼并,比其他地方来的更早,和更加的猛烈。

  百姓没有足够的良田,生活就很难富足。

  所以,要首先解决田地的问题。

  而要想解决田地的问题,就只能向世家动手。

  益州的世家,最不听话的,也是做事最没有底线的世家,就是赵家。

  在之前的时候,赵家也多次和他作对。

  那么,这一次,李愔救决定向赵家开刀。

  到时候,从赵家手中夺取来的土地,就可以承包给百姓们耕种。

  还有另外一个制约益州发展的问题,就是道路问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因为道路艰难,就算是粮食丰收,他们也运送不出去。

  外面的货物,也不宜运送进来。

  交通问题,将会严重阻碍益州的发展。

  李愔想要的,可不仅仅是让益州百姓吃饱喝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