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火线求和(2)
作者:柳外花如锦      更新:2022-10-10 16:56      字数:3244
/>   松井也是依仗这一点,针锋相对,一句不让,北平战役总结检讨会,在田代皖一郎和松井太久郎的激烈争吵声中,草草结束。</p>

  会后,田代和松井,分别向各自的上级机关,递交了一份战役总结报告,当然,内容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p>

  七月八日,北平战事全面平息,唐秋离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战报,汇报北平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战报到了南京,消息迅速传播出去。</p>

  举国为之震惊,华北一夜,日军损兵十四万,中队丢了北平城。</p>

  在政治上异常敏锐的,于七月八日当天,就由中国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国土流血!”的口号。</p>

  南京的蒋委员长,接到唐秋离的战报后,沉吟良久,已经表明态度了,什么事情不能都让抢了先手。</p>

  蒋委员长代表国民政府,就七七事变表明了态度,祝贺华北大捷,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唐秋离将军指挥所部,于本月七日夜间,在北平外围,痛击了日军的无理挑衅,歼灭日军约十四万人,稳定了华北的局势。</p>

  随后,表明了国民政府,对于北平冲突的处理原则,提出“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十二字方针。</p>

  此时的蒋委员长,内心五味杂陈,唐秋离这小伙子,出手够狠的,一下子干掉了日本人十四万兵力,怎么事先一点儿征兆都没有?一夜之间,取得这样辉煌的战绩,他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料子。</p>

  不过,这样一来,华北的事情,恐怕不能善了,日本人吃了这么大的亏,岂能善罢甘休,日本人本来就是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主儿,华北的战事,七月七日,只是个开端。</p>

  其实,蒋委员长心里的一点儿不舒服,就是因为开战之前,唐秋离没有向自己汇报作战计划,转念一想,也许是事发突然,他也没有预料到,于是,心中释然。</p>

  国内各大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华北战事,并且明显的分成两派,一派盛赞唐副委员长用兵如神,纵观清末民初以来,那个将军能有一夜歼敌十四万的记录,而且是世界排名前几的日本军队,大涨国人的士气。</p>

  于是,什么当代孙武,一代军神,堪比战国名将白起李牧,赞誉如潮,滚滚而来,连放弃北平,都被说成是谋略上的创举。</p>

  另一派的观点则截然想反,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一寸河山一寸金,面对外敌入侵,寸土不让是军人的本分,哪怕战死,也不能后退半步。</p>

  而唐某人坐拥雄兵近百万,北平不战而弃守,是丧失国土,畏敌如虎的可耻行为,虽然歼敌,但丢了地盘儿,此等人,如何能担当大任,领兵一方?什么“不抵抗将军”,“张学良第二”,等等绰号,都戴在唐秋离的头上。</p>

  更有偏激的论调,唐秋离当自裁以谢天下,丢城失地,有何面目苟活于世上,应当把唐某人送交军事法庭论罪,杀他以谢国人,以振军心、民心,告诫畏敌怯战的将领。</p>

  各种消息,都传进了独立师众将的耳朵里,大家气炸了肺,以近九千战士的生命,歼敌十四万,试问哪个统帅有这么大的手笔,不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