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打为和?(2)
作者:柳外花如锦      更新:2022-10-10 16:57      字数:3222
��十集团军,还半真半假的开玩笑,第十集团军只不过是暂调淞沪战场,最终还是要归还华北独立师的建制,恢复华北独立师苏鲁机动兵团的番号,要是在上海打光了,你们唐师长还不得找我拼命?</p>

  这话让心思细腻的唐秋生起了一丝疑问,蒋委员长素来不说废话,这是否是一种暗示,苏鲁机动兵团,没有留在淞沪一带的必要了,他认为上海已经安全了,还是有其他的目的,可松井的残兵还有四万多人,就在长江口外海一带晃荡,既不撤退,又不进攻,意图令人生疑。</p>

  小秋一再提醒的杭州湾地区,那里会不会是淞沪地区下一个主战场,否则,以小秋的军事指挥才能,上海外滩打得血肉横飞,也不允许自己派兵增援,本身就很说明问题。</p>

  散会之后,张治中要做东,宴请张发奎和唐秋生、常风三人,其实,张治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感谢常风,没有他的部队作为滩头阵地的核心支柱,上海能否保得住,还是个未知数,单是八月二十五日那天,如果不是常风的重炮团,日军的坦克就要突破八十七师的阵地,所以,表示谢意是情理之中。</p>

  这顿饭吃得很融洽,张治中将军是个心怀坦荡的人,唐秋生和常风,更是谦虚有礼,毫无倨傲之色,涉及到军事问题,更是谈的火热。</p>

  只有张发奎的情绪不高,淞沪战役前后进行了十几天,他的第八集团军置身事外,在杭州湾看了十多天风景,战后,张治中和第九集团军的大名,被宣传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这让张发奎心里很不是滋味儿。</p>

  他是个老牌的军人,恐怕张治中都是他的晚辈,更别提二十出头、三十不到的唐秋生和常风了,自己打仗的时候,他俩都没有出生呢?也扛着将军的牌子,还不是借了那个副委员长唐秋离的光。</p>

  尤其是这个唐秋生,把十多万部队,部署在自己防线的后面,明显是不放心第八集团军的战斗力,让张发奎的自尊心很是受打击,他坚信,把第八集团军拉到狮子林、吴淞或者川沙河口一带的防御阵地,打得不比张治中逊色,还有自己几十年的战场经验,张治中根本没法比。</p>

  他也许真的老了,只看到自己手上将近十万人的兵力,没有看到部队的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与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的差距,更别提和常风部队的差距,拉上去,一天都坚持不住,那就是个全线溃败的结果。</p>

  苏鲁机动兵团要调离淞沪战场,归还建制的主意,也是他向蒋委员长提议的,杭州湾有了唐秋生的第十集团军在后面,自己就像是个被照顾的小孩子,张发奎的心里,别提有多别扭。</p>

  他的种种想法,不能说是完全处于私心和恶意,可是,他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注定是一个被抗日战场淘汰的军人,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脑袋还停留在北伐战争时期,把部队交到他手里,是士兵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八年抗战,张发奎再无出色表现,始终默默无闻,也是万幸之事。</p>

  晚上,唐秋生把蒋委员长的话,包括自己的判断,通过绝密电台,汇报给了唐秋离,他一看就明白了,老头子的心里,又起了波澜,打残了松井石根,他认为万事大吉,日本人被打疼,该是和日本人坐下来讨价还价的时机了,淞沪战场,他拿出老本儿和日本人死磕,多半是做给国际社会和各路诸侯们看的。</p>

  自己的部队留在淞沪碍眼,蒋委员长对于倾举国之力,和日本人决一死战的信心,还是不足,这样考虑也许有道理,毕竟中日两国之间的国力,相差悬殊,老头子怕一着不慎,打碎了他的龙椅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