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东线吃紧(2)
作者:
柳外花如锦 更新:2022-10-10 16:58 字数:3186
第二天,日军指挥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从攻击景县的部队中,调出一个旅团,东渡南运河,侧击吴桥左翼,夺占了吴桥,德州就完全袒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早有准备的刘铁汉,在这里布置了整整一个旅的兵力,就是为了保护吴桥的侧翼安全。</p>
先头渡河的日军一个大队,堪堪抵达东岸,便遭到了凶猛的打击,其余的部队,还在河面晃荡,这正是典型的“半渡而击”,脚下没根儿的日军,损失惨重,尸体顺水漂流到下游,碰了一脑门子血的日军,只好退回西岸,打消了渡河侧击吴桥的计划。</p>
日军遭到顽强阻击后,改变策略,分兵多路,寻求突破点,以德州为中心,吴桥以东,漳卫新河南岸,至泊头、大山,直至渤海边上的垛口,几百里长的战线上,都发生激战,刘铁汉只能不断的分兵防守各个要点。</p>
这是日军的策略,不断的分薄中国守军的兵力,在局部攻击点上,形成兵力优势,一旦突破一点,就可以使中国守军的防线全线崩溃,日军的战术很有效果,东指部队,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处于劣势兵力,只能咬牙坚守,至于反突击,根本没有那个力量。</p>
激战到第三日,德州防线全线吃紧,各地请求派援兵的电话,让东指参谋长赵玉和应接不暇,只是,刘铁汉的手里,没有兵可派,他把自己的警卫团,都派往战事吃紧的防线挨,如果非得要兵,那只有他和赵玉和拿起枪上阵了,他的兵力,已经到了使用的极限。</p>
刘铁汉很不明白日军的企图,不顾损失,疯狂的攻击德州防线,为的是什么?即便是突破了德州防线,在济南周边,黄河南岸,还有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二十六万人马严阵以待,日军攻到黄河北岸,已经是强弩之末,还有何作为?</p>
若是执意南下,进攻江浙一带,凭着日军现有的兵力,在德州又遭受了严重损失,在黄河南岸,再被韩复榘的部队消耗一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日军为什么还这么积极的进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刘铁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p>
这是香月清司的统一战略,他要求西起大同,中间的娘子关,东至德州的三路攻击部队,要一直保持积极的进攻态势,以强势压迫当面的中国守军,尤其是独立师的部队,使他们不能分兵增援太行山区,掩护进入太行山深处,扫荡唐秋离的老巢的部队,其实,香月清司还有更深的用意,只是时机未到,不是摊牌的时候。</p>
面对日军的疯狂攻击,德州防线的困难剧增,战至十一月十日,全线告急,各旅已经没有可以用于增强防线的兵力,德州指挥部里,刘铁汉看着参谋处统计上来的部队伤亡统计表,倒吸一口冷气,开战仅仅六天时间,部队伤亡已经达三万余人,超过两个旅的兵力,平均每天伤亡五千余人,虽然日军的伤亡是自己的一倍以上,可问题的关键是拼不起消耗。</p>
再这样打下去,五天之后,自己还有没有兵力,防守几百里长的德州防线,刘铁汉心里没底,看到他焦虑的样子,参谋长赵玉和提醒到:“总指挥,防守济南黄河南岸的韩复榘部队,目前没有任何战事,只要能守住德州防线,济南可保无失,能否以山东战区指挥官的名义,命令韩复榘调精锐部队十至十五万人,增援德州防线。”</p>
刘铁汉如梦方醒,对呀,自己在德州和优势日军拼命,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二十六万人马,在那干闲着,浑身都快长毛了,也不见他主动提出增援,这个韩复榘,是等着自己亲自上门儿求他呢?瞧着架势,电报和电话都没用,得,走一趟吧,他把部队指挥权,移交给赵玉和,带着一个排的卫士,驱车赶往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