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两件事”(3)
作者:
寒臻 更新:2023-01-02 00:06 字数:5069
/>
中策是“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的简称,前身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日资公司。印尼籍华裔企业家黄年鸿先生于1991年将其收购,并更名为现在的“中策”。
黄老板在东南亚非常有名,经历也非常传奇。
他父亲是印尼巨富,在1960年z总理访问印尼的时候,把当时性格反叛、爱憎分明、人小主意大,喜欢交朋友,稍微有些力气就开始“行侠仗义”,每次回家脸上、身上常挂着“彩”的他,送到中国“让m主席管教他”。
下过乡,插过队,甚至被打成过“黑五类”,对中国非常了解。
他注重政商关系,回印尼后与印尼情报部长合作,在新加坡与李光耀的弟弟一起做生意。而去年,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香港中国策略投资有限公司主席。
当年在西山省插队时,他最羡慕城里的工人,梦想被招工回城做个学徒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但那时,他这样的黑五类根本进不了工厂。而今,即使买个工厂,对他来说,也是易如反掌。
要么不干,一干就是大手笔!
自去年4月受西山省委书记邀请,收购西山的一家橡胶厂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到处参观企业。西山合约刚刚签订不久,就在一片融融春意中下到hang州收购了4家企业,其中有效益很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橡胶厂,以及一家应当地政府要求“搭购”的亏损企业。
他被请到祖籍地闽州老家,一次饭桌上的交易,惊动了大半个中国。
席间,市委书记和市长希望他在家乡投资。他就开玩笑地问,市里一共有多少个厂?市长说有41个。他说,那就都合资了吧!
从那之后,他迅速把阵线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连连刷新一次性收购国有企业数量的记录,最高的一次签下了101家!
在这样的速度和魄力下,“中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设立了200多家合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业务包括轮胎制造、啤酒、造纸、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通讯、基础建设、化工和一般消费品。
事业版图扩展到东广、福闽、东山、西山、西川、夏宁、宁辽和bj等十几个省市。涉足行业之多,跨越地区之广,以及收购过程中的几十上百家的一次性大手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
一个是纯资本运作。一个是稳扎稳打。靠研发和创新去赌明天。
老人家何等人物。岂能不知道这两家“香港公司”的区别,女婿能看到这一点他非常欣慰,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若无其事地问:“你是不是对‘中策’有偏见?”
“怎么会呢,只是感觉‘中策’做得,要比nb电气容易多了。”
“说说看。”
郑铭整理了下思路,抽丝剥茧地分析道:“大量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的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中策’收购这些国有企业并带到海外上市。不但可以让企业摆脱旧体制的束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间接提升国家的国际水平。
不过在我看来,国有企业问题多,但也有很多优势。比如土地是国家免费划拨的,许多还在市中心;比如一些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品牌;比如管理问题并非厂长经理不能干,而是由于管理层级太多,不能尽情发挥……
现在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并不激烈。稍稍转换机制便能占有一片市场,而且员工、债务都在可以控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