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无利不起早(2)
作者:
芝麻汤圆 更新:2023-01-27 21:17 字数:5451
而他则是在股东大会上讲演的总经理。
柴东亮侃侃而谈:“那么,我们再说一下国防。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需要养多少常备军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呢?我的看法是,无论养再多的军队都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能保证军队不临阵脱逃,甚至倒戈成为敌人手中的工具。明朝末年的吴三桂和关宁铁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吴三桂手中的军队可是地道的汉人武装,和我们大家同文同种,都是炎黄血脉,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帮助满人打自己的同胞呢?
道理同样很简单,他们对大明和同胞没感情。
那么,在庚子国变的时候,攻打清军的联军中,最卖力的是不是洋人,而是来自威海卫的华勇营,而华勇营的构成则是山东的农民。为什么同为中国人,清军不堪一击,华勇营的战斗力则连洋人都感到惊骇呢?
因为他们在英国人那里,不但拿到了足额的军饷,同时还受到在同胞那里无法得到的尊重。这些威海卫农民,往往能被清廷的地保、衙役逼的走投无路,而当他们参加了华勇营之后,却得到了和英军同等的待遇和尊重,不会有人克扣他们的军饷,不会有人剥夺他们的战功。于是,同为中国人的华勇营,杀起清军来,比任何一支洋兵更有动力。”
那么,清廷的国防费用真的少吗?在一九一一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清廷的军费开支占政斧财政的比例,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百分之四十五,也就是说,政斧收入的一半投入了军费开支。
可是,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比例,辛辛苦苦练就的新军,却成为了清廷的催命鬼!想当初,偌大的芜湖,数千新军和巡防营守御,每年消耗清廷税收数十万两,被我两颗咸鸭蛋就给拿下了!扬州就更不堪了,孙天生都督连鸭蛋都没有,空手就把这天下财赋重地夺了!”
柴东亮两颗鸭蛋夺芜湖,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学生们发出一阵哄笑,掌声如雷鸣般的响起,久久不息。
蔡锷看着身边坐着的梁启超,见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会心的微笑,他似乎也有所感悟。
掌声停止之后,柴东亮继续讲道:“当政斧的威信尽失,当老百姓和政斧离心离德的时候,军队就是无用的废物,清廷就是看不懂这一点,以为凭借十几万受过新式训练的军队,就能维持统治,可笑复可悲!他们总是忘记了一点,军队是由百姓的孩子组成的,军人对百姓有种朴素的感情,百姓的苦难,军人也会感同身受。”
蔡锷频频点头,清末新军中反清的情绪之高,他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一捆捆的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擦枪走火的武昌起义,发展为推翻清廷的燎原大火,不就是首先由各省新军烧起来的嘛!
“我中华,自古就是大一统,又有儒家的华夷之辨,为什么却汉歼频出?这难道是我华夏文明的劣根姓吗?我的看法依然很简单!制度使然!大家都看到了,德意志崛起之迅速。德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分裂内战七百年,而统一立国不过数十年罢了。可是,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引领下,普鲁士一战胜丹麦,再战胜奥匈,三战胜法兰西,成为欧陆的霸主!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德国人天生就如此吗?非也,如果他们真是天生如此优秀,又如何七百年战乱不休,被邻国欺凌?
德国崛起,同样是制度的胜利!在欧美列强中,德国是最早推行免费教育的。当德国尚未统一,国家财政在破产边缘的时候,普鲁士就推广了全面的免费教育,令每个曰耳曼的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受过教育的孩子成为德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合格的工人和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