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诸葛瞻的心思(2)
作者:
秦汉古风 更新:2023-03-08 01:03 字数:4096
当将养士卒,调整民生,切勿轻言进取,否则若事不济,上丧国之根本,下亦损将军之名也!”
关彝点了点头,暗思诸葛瞻虽然没有继承诸葛武侯辅国治军的本事,但刚才的一番话倒也指出了大汉目前面临的困境。
关彝祖父云长公还未丢失荆州之前,大汉跨有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以及天下之腹的荆州大部疆域,军备国力均强盛于吴国,即便是和曹魏相比也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荆州丢失之后,大汉疆域转瞬之间大幅减少。而后的汉、吴夷陵之战,昭烈皇帝惨败而归,汉军在这一战中步、骑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文臣武将或战死或投降,昭烈皇帝也因此羞愤悔恨去世,转眼之间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
嗣主刘禅即位之后,在诸葛武侯的辅佐之下,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大汉逐渐恢复了元气,加之诸葛武侯在平定后方蛮族首领雍闿和孟获叛乱时获得大量的兵源补充,大汉国力虽说不能和鼎盛时期相比,但割据益州之地据险自守却是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大汉朝廷本为汉室正统的延续,克复中原振兴汉室乃是昭烈皇帝和诸葛武侯等先辈的毕生梦想,是以自大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时起,汉军先后十余次出兵北伐中原,希望能够定鼎中原,恢复汉室王纲,却皆因实力悬殊而屡屡功亏一篑。反倒是大汉因为地狭民少,受持续多年的战争影响一步步走向衰弱,最终导致魏国乘虚兵分三路犯境。
诸葛瞻这一席话,虽然让关彝也深以为然,但却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此次出兵剑阁,自己是受命协助大将军姜维收复汉中,即是说自己要在姜维帐下听调,并非拥有决策权的军事主帅,诸葛瞻不可能不明白这点,但听他话里的意思,却是有意要让自己取代姜维主持北方军事的意思?
一念至此,关彝猛地想起此前发生在朝中的一件大事——去岁冬,大将军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朝廷中以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太常张峻、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一班文武大臣上书嗣主刘禅,弹劾姜维攻伐魏国却累次无功而返,以致大汉民力凋敝,国力大损,故此奏请召回姜维,任其为益州刺史,削夺其兵权。
虽然刘禅最终没有同意诸葛瞻和董厥等人的奏请,但关彝却通过此事看出了问题。诸葛瞻虽然明白姜维屡屡出兵讨伐魏国,乃是遵循昭烈皇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本国策,意在光复中原重兴汉室,但却不满姜维独揽军权,一意孤行劳师动众北伐却又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导致大汉实力不断被削弱,大汉根基也因此被动摇。
当然,诸葛瞻等人对姜维的弹劾也并非没有道理。大汉后期的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汉末,蜀中户口有110余万户,人口近600万人,但经过数十年的战乱之后,大汉户口急剧缩减为不足20万户,人口不到100万,在诸葛瞻等人看来,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姜维穷兵黩武造成的,因此诸葛瞻和董厥等人意欲削夺姜维兵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纵然如此,关彝却并不敢完全苟同诸葛瞻的想法,姜维先后十一次讨伐曹魏,实质上是诸葛武侯北伐的延续。所不同的是诸葛武侯是一位千古奇才,是当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安邦定国之能,故其在世时大汉政治清明,这些基本国策的敝病尚未明显表露出来。但诸葛武侯病逝之后,其后继者均无诸葛武侯的能力和才华,大汉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自然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诸葛瞻和董厥等人将大汉国力没落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姜维身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自诸葛武侯病逝之后,姜维以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大汉军备力量,数十年来持续与实力最强大的魏国相抗衡而不落下风,以致魏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防御状态,尽管这其中还有魏国一直在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