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留在中国(2)
作者:那年那兔      更新:2023-04-04 20:22      字数:2119
�打了个及格分

  这也难怪,历史上“蚊”式战斗轰炸机虽然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二战名机,但它之所以备受称道主要是因为所用的材料十分特别,而并不一定是设计有多高明。同时历史上“蚊”式的改型多达40余种,胡卫东当年也没有到过准确的设计图,只是单凭记忆中的基本尺寸数据大致估计着画出来的,他又不是专业的飞机设计师,细节上难免出现不少纰漏和瑕疵,好在图波列夫与苏霍伊这对师徒一个擅长设计大型飞机,另一个则对中小型飞机的设计造诣颇深,原本设计粗糙的轰-才得以脱胎换骨,成为本时空的一代名机。

  细节上的改进暂且不谈,整体上来轰-首先是飞机两肋安装发动机的舱体明显大了一圈,因为气冷发动机直径一般要比液冷的大一些(而且苏霍伊还建议换用更大尺寸的气冷发动机以提高功率,详见后文。),这样一来飞行阻力难免有所增加,但相对来说影响不如发动机装在机头的战斗机那么大。而由于气冷发动机功率相较液冷发动机有着绝对优势,再加上涡轮增压器的帮助,以及更轻的自重和更漂亮的流线外形,因此轰-的航速一点也不比历史上被称为“木制奇迹”的“蚊”式战斗轰炸机慢

  其次,同样是因为改装了气冷发动机的缘故,轰-的长度较“蚊”式战斗轰炸机却缩短了不下一米。而由于机身材料比已经很轻的“蚊”式战斗轰炸机还要轻得多(注),对升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因而轰-的翼展也略有缩水,所以整体上来轰-的体积反而比历史上的“蚊”式战斗轰炸机稍稍缩小了一点

  注:材料密度稍大,但因为强度要比原型所用的“轻木+胶水”大得多,因此内部构件的尺寸可以缩小、飞机外壳也没必要那么厚了,这些都变相地减小了机身单位体积的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