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田租口赋愁白首 上(2)
作者:几字微言      更新:2024-09-22 09:53      字数:3403
msp;算入城区人口,整个雁门郡的人口大约在十二万户左右。按照秦朝强分户的法令:一户内子女成年必须另立户口。十二万户,按照夫妻子女计算。大约就是一口四人!如此,雁门郡的人口就是在四十五万到五十万左右。

  由此,再估算古代的口赋。也就是人头税,按照规定,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治库兵车马。即一个青壮年男女每年缴纳人丁税12o钱。而另据规定,商人与奴婢须“倍算”,即加倍缴纳人丁税。

  雁门郡十二万户,一户之中至少有两人会交这人头税。也就是二十四万乘以一百二十钱。不算商人和奴婢,也就是两千八百八十万钱。这个数字一计算出来,扶苏当场就晕了。

  为何?扶苏辛辛苦苦,从四大豪族查抄出来的钱,不算固定资产,总共才不过六千万出头。这还是扶苏一狠心,将李家也算进去这才有的。毕竟,扶苏在奏章上将李行算作义士已经很够意思了,这是对李左车的另类赏赐。可要再把李家海量的资产也放走,那一个李左车还没这面子,把李左车同级别的韩信喊过来归服还差不多。

  四大豪族,可谓之这片土地上最有钱的四个势力集团。不算固定资产,全部查抄完,才六千万钱。其中扶苏上缴了四千多万,留下了一千万算作三府的行政资金,又装着胆子扣下了七百多万的钱财当私库。

  就是这七百多万,已经让扶苏几乎为之欢天喜地跳脚了。可就是而今,一算,光是口赋这个一向不占大头的人头税也就将近三千万的税。这如何不让扶苏自尊心瞬时感受到了打击?

  感情,自己还是穷人啊!扶苏心中怨念地盯着这个数字。

  人头税计算了出来,田赋就很难计算了。按照秦朝法令:秦的土地资源属于国有,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地开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大面积授田给农民。《商君书?算地》中提出,每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小亩五百”。按《说文》“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的记载可知,前者为小亩,后者为大亩。一秦尺相当于o.23米,6尺为1.38米,小亩为19o平方米,相当于现代的o.29市亩五百小亩相当于现在的143.8市亩。取用秦亩,便是一户应当有田地五百亩。

  以雁门郡十二万户计算,理论上便是一共有六千万亩在自耕农手中。其中,不包括官府控制的无主荒地,未开垦的土地。当然,这个数字也有待商榷。毕竟,以前的四大豪族杵在那里,托庇豪族之下的隐户、不交税的自耕农相当之多。

  至于秦朝的税赋收取比例则有两种说法,一时让扶苏有些头晕。

  一种是受到质疑,但出自权威专家:泰半之收。泰半为何意?也就是说,额定你年景好时,亩产最高的一半。也就是十五税制。这个税收比例可谓高的惊人!可谓是说明秦政乃暴政的一大如山铁证!

  那再说说这个权威专家是谁?

  汉代大儒董仲舒!搞文学的……

  先不说董仲舒作为汉代臣子会不会为曾经的敌人说好话,咱就来分说分说这十五税制的真面目!用董仲舒的数量表述,主要是三组对比数字。第一组:古代为什一税,秦时佣耕豪田为什五税;第二组,秦人口赋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第二组,古代徭役一年三日,秦之“力役”则三十倍于古。

  然则,秦帝国时代的田税率究竟有多高,没有帝国原典史料可查。董仲舒的数字,也没有明确指认自己的史料依据。董列出的田税率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依据当代经济理念分析,董仲舒的这个数字不是国家“税率”,而是佣耕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