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文明的浩劫(2)
作者:空骑      更新:2024-09-22 15:45      字数:3399
��作为指代称呼。

  “恩,我是邯县塘下乡的。”雷涛听出季春话语中那种淡淡的鄙夷,但他却并没恼怒,“这些年季老板在邯江市里拆的房子也不少了吧?”

  “是啊!前些年崇元区的老房子几乎都是我们公司拆的。”提到这个话题,季春还是挺自豪的。

  季春发家就是搞拆迁,而为了能够争到这些拆迁生意,他可是一路实“打”实的“拼”过来的。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个亲弟弟现在还躺在家里半身不遂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呢。

  雷涛随即又问了一个问题:“那我想问问季老板,你觉得这些年下来,邯江还是原来的邯江吗?小时候,你认识的那些地方现在还有多少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呢?别的不说,邯江的孔庙现在还在吗?”

  “这个……唉!不在了……”被雷涛这个问题问得愣了愣的季春黯然地说道,“学前街那边是我拆的,你说的孔庙就是原来的老八中吧!”

  华夏自古以来儒学之道盛行,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全国各地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建筑。而邯江这边的学前街,其实就是指的“学宫”之前的那条街。

  “学前街原先是什么样子,我估计老邯江人都快想不起来了对吧!我还记得!”说到这个话题,雷涛就说到了一间让邯江人颇为痛心的事情了。

  学前街这一代原本就是邯江市中心,与城中的主干道中山路是相连的。而以学宫孔庙为中心的一片明清古建筑,堪称邯江市中心的中心,与三公里外的崇元县衙并称“邯江南北两府”——即“县府”和“学府”。

  可惜如今这两府都在前一轮的城市改造中烟消云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而邯江学宫更是经历了两次浩劫。第一次浩劫是战乱,第二次浩劫则是**。

  1929年,邯江市教育局在市参议会提出议案,孔庙原有祭器、乐器的基础上,向民间征集文献古物并筹建市立历史博物馆,邯江市博物馆于次年六月建成,可以说这不但是江南省,更是华夏国内第一批公办博物馆。馆舍占用孔庙中部的大成殿及东西厢房,陈列室及办公用房共32间,建馆时征集到藏品70种657件。

  到1935年5月邯江市立历史博物馆规模最大时,馆藏一度达380种2346件,其中有全套孔庙乐器、祭器,以及明代邯江人民抗倭古炮、辛亥革命时期军政分府的门额等文物。馆中陈列的文物从金石、雕塑、陶器、兵器、乐器、祭器、服装、图书、物产和碑帖等十多个分类。1937年,菊国入侵华夏,侵略军占领邯江后,馆内所藏金石、雕刻、书画等各类文物共两千多件被侵略军洗劫一空,邯江历史上的第一个博物馆及孔庙部分建筑由此被毁。

  但即便是战火也仅仅只是毁坏了学宫的一部分。如今稍微上点年岁的邯江人都知道,在如今邯江学前街北侧有一大片古建筑。学宫建筑恢弘、匾额林总,尤其是东西两侧竖有金山石的下马石,上面赫然镌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甚是庄严森然,令人肃然起敬。这里就是邯江县学的所在地。

  元代书画大师倪云林的老师王仁辅所撰的《邯江县志》,其中“卷三下”学校条载:“州学即旧县学也,在州城西南三百步,宋嘉祐三年邑令张诜始创为之。”这时邯江县学最早的记载。但从与孔庙相关的历史看,邯江县学的形成时间似乎比《邯江县志》所载的北宋嘉祐三年还要早。

  由于县学历来为国家诏定,因而邯江县学的形制、规模及功能和全国各地的县学基本都是一致的,东轴线为孔庙部分,主要建筑有戟门、大成殿、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