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网络暴力(2)
作者:
空骑 更新:2024-09-22 15:50 字数:3410
br />
这位老人的死,在网上竟然引起了一片赞叹和欢庆。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不少人开始效法这种行为。将这些老人的历史开始深挖……
这些老人大多数都是经历过那场政治浩劫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都是很脆弱的。除了少数硬骨头的人之外很多人都讲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当然也许有些人本身就属于当时的“左派”。
在网络上曝光的事情也大多是他们正当年的时候,在那场政治动荡中的表现。有他们检举揭发同事朋友的历史,有他们自己所做过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应该说这些事情很多都是事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早就被人淡忘了。有些甚至连当事人本人都已经忘了。
可没想到在这场“网络挖坟”的行动中,这些所谓的“丑恶历史”都被人翻了出来。这种掘坟鞭尸的事情是最伤人的。
据一位有心的媒体记者的统计,如今在网络上有名有姓有各种详细信息的所谓“审片委员会成员”已经多达两百多人。这个数字和真正的审片委员会成员显然是不相符的。很多人都是被连累的无辜者。而真正的审片委员会成员有些也的确被曝光了身份信息,有些则暂时还很安全。可这样的行动对于审片委员会来说的确是非常大的压力。
这些老人参与审片委员会的工作,很多都是离退休之后的“发挥余热”。可没想到却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有些人愤怒地找主管部门讨说法,要求保护。有些人则黯然神伤的提出了退出审片委员会的要求。还有些人则纷纷打电话给事件的始作俑者……
翰盛兄弟影视产业集团的董事长汪东翰出生于燕京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祖父是建国初第一批受衔的少校军官。其父亲入伍后在藏区工作多年,最终因一场山体滑坡事故而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之上。当时汪东翰才年仅五岁。他是由爷爷带大的,从小就在军区大院里长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东翰从部队复员后,就进入了一家出版社任摄影记者。工作了七八年后随着第一波出国潮到了摩国留学。在摩国他学的是大众传媒专业,得了硕士学位。随后因爷爷病重,就没有继续博士课程而选择回国。
汪东翰回国的时候正是九十年代初,带着在摩国5年留学时期辛辛苦苦积攒的八万摩元回到燕京。当初他从出版社辞职去摩国留学时和原单位的领导闹得不是很愉快。回国后没有正式工作的他准备自己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他和堂弟汪东盛一起组建了翰盛兄弟广告公司。
翰盛起步的时候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他最初选择的是做广告杂志。一本大部分篇幅都是刊登商业广告的册页。用上门投递的方式投递到各种写字楼、高级住宅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小广告的”。每个广告很便宜,只有五六百块钱。
汪东翰后来在媒体采访时坦言他带回国的八万摩元的启动资金,按照当时的运营状况,翰盛兄弟公司,最多可以维持半年左右的时间。可后来,他在部队的一位战友帮了他一个忙,给他介绍了一笔大业务。
他的这位老战友当时在刚刚成立的华夏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宣传部门工作。起初给他的业务是做一套电视宣传片。可汪东翰却在这中间找到了一个商机。
华夏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统合组建而成的。由于这个原因,当时华夏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机构的标识五花八门,汪东翰说服华夏城市商业银行采用统一的标识,实行标准化、网络化管理。
这种整体ci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在华夏却还没有过,这种不算创新的创新。对于汪东翰来说相当于发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