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遥远的地方(下)(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7 字数:3483
后下场会是如何,未来卢多逊到了岭南再也没有回来,史书上还留下万载臭名,苏晓虽没有打压下去,名声同样臭掉,大街小巷说他无子却是报应。若此,宋仁宗无子,又是因为什么结果得到的报应!如果不是冯瓒身体好,能在杀人岛(沙门岛)上活十年之久?
所以宋九担心。
他想过很多办法,或者利用衙内的关系,再来一个河洲类似的经营手段,也被他否决。
有作用,但也要看对付什么人,若是张霁,衙内一呼百应,纷纷去江州表示支持,但若是赵普,还是没有用。
或者想办一个旬报,月报,掌握舆论,可是在赵匡义朝,自己又是宰相了,会不会默视自己那样做?
因此宋九才如此做。
第一是努力小心地处理政务,政绩才是根本所在。
但有政绩还不行,难道冯瓒没政绩吗?
除了政绩,还必须有庞大的人脉关系,因此“格守本份”,不抬高身架。
并且他人不能指责,在他带动下,不但官场变得活泼,官员也变得更上进,更有进取心。
实际这些官员个个都是人精儿,他们不能对宋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可能在其他方面报之,那就是河洲书院的学子!
河洲书院也有不少学子进入了官场,多是低层官员,有些人做得不错,赵匡义没有额外提拨,宋九能理解,眼下河洲书院依然带着深深的宋九烙印。
然而宋九渐渐与书院不来往了,时间一长,这个烙印就会淡下去。
赵匡义有顾虑,宋九对这些学子也从严要求。但只要下面的各州长史稍稍提拨,这些学子还会有前途的,那么几年后,烙印一淡,就会有许多学子渐渐上位。
无论宋九怎么去做,这些学子依然与宋九有一定的联系,大立场上会站在宋九一边的。
一旦这些学子,以及一些感谢欣赏宋九的官员庞大起来,他就会变得象史上的王安石,司马光那样。
到那时,赵普如何敢打压宋九?
……
天气渐渐高阔起来。
码头上站着许多衙内。
依然是宋九的提议,阇婆、打板、新拖、苏吉丹、莆加龙与戎牙水。以及麻篱这些国家大半“诚服”宋朝,那么就可以经营了。
若是按照宋九前世的地图。实际就是爪哇岛到帝汶岛这一线。
之所以宋九选择在这里,主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家,文明落后,盛产香料,许多岛屿上河流密布。
没有强大的国家,与周边又有大海隔绝,就容易占下来。文明落后,容易塑造中原文明。河流密布。就能种植,盛产香料,就有利润。
宋潘符石高五家船队起初来这里时,十分困难的。是盛产香料,当地百姓当稻草烧,然而只能交易,自己采要采到什么时候?况且人家也不会让你采。一旦产生误会,便发生冲突。交易也不行,虽文明落后好忽悠,然语言不通,如何交易?
但现在没有关系,几年经营后。一些聪明的管事能学会用当地语言与当地百姓沟通,连几个国王都抓到朝廷溜了一遭送回去。
所以才有了这次行动。
将它们一起划到宋朝地图上,然后调动一些百姓前去种植,或者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