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未卜(下)(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8      字数:3624
��宋九感到侥幸的是在雍熙北伐前将李继迁解决。

  否则他将夜不能寐。

  无论胜负,国家也会元气大伤,还能向西北用兵吗?

  宋九回到西府,仔细地看着地图。

  最后苦笑了,看地图能看出什么?一个人用兵成功,一是磨练,二是准备,三也是天赋。自己除了那些可怜的金手指,以及后世的一些知识,在冷兵器战争中有什么天赋。

  不过在这之前,宋九还要做一件事,他去了大内,觐见赵匡义。

  赵匡义依然挽留他,说道:“卿劝朕勿要临前线,卿自己为何将自己置于险地。卿有才华,朕还未大用也。若卿后悔,朕立发诏旨,让卿留在京师。”

  “陛下,国家人才多如牛毛,若张齐贤,稍加磨砺,以后便是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若吕蒙正,未来必为国家栋梁之材。再如辛仲甫,王明,许仲宣,周渭,贾黄中,无不是陛下麾下一流名臣,还有陛下忽视的吕端。后进之中,寇准,王旦,宋湜等人又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少臣一人并不要紧,但不能让陛下再出意外了。”

  “吕端?”

  “陛下,臣给陛下讲一件事。”宋九将十几年前吕端坑他的事说了一遍。又说道:“当时臣细想其中的关健,以为吕端是神人也。”

  “你也不简单,赵承宗未看出来,你却看出来了。”

  “臣当时先在事外,因此能看得清楚,赵承宗却是在局中。这个大胖子睿智不可想像。”

  “那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

  “气节也。若他学习其他大臣,为了官位不择手段,早就上来了。”

  “卿也有气节。”赵匡义也不怪,确实相比于宋九吕端等人,宋琪等宰辅是少了一份风骨,赵匡义反而赞道。

  “臣那有什么气节,不过略略守着最后一道薄薄的底线。”

  赵匡义概然。

  宋九真要去前线,除了担心安危,赵匡义并不排斥的,至少在军事上,宋九多次表现出色的远见,做事也细心。甚至他心中有一个梦想,若成功拿下幽州,得要能臣治理。就象宋九让张齐贤去前线。开始张齐贤未能发挥多大作用,可随着战事推到古长城远。张齐贤在后方的作用便显露出来了。若拿下幽州,做为治世。宋九毫无疑问将是宋朝第一流的大臣。甚至在赵匡义心中,再也没有其他大臣能在治理地方能力上胜过宋九了。

  而且宋九这种不要命的精神,让赵匡义十分赞赏,道:“卿重的乃是大气节!”

  “陛下不要再夸了,臣的骨子里还是昔日那个纨绔子弟。不过臣前来是请求陛下恩准臣一件事。”

  “说吧。”

  “臣来到西府后,对前线诸将不大熟悉,因此想恳请陛下将杨业父子调入臣的帐下。”

  赵匡义笑了笑,他认为宋九颇有气节,杨业也有气节。这是“臭味相投”,因此格外看重杨业,道:“杨业虽好,可是缺少了杨业,西路军将会缺少一个得力的副将。”

  “李继隆可代之。”

  “李继隆虽勇猛,可资历浅,难以服众。”

  若是这句话放在后世,会让许多人骂死,但它确实实际情况。李继隆从河北到河东到西北,甚至以前在梅山地区,作战皆勇猛过人,不过所率部下并不多。多是做为副手参与各个战役,包括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