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南方(下)(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6:00      字数:3068
r />
  不过执行下去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国家增税普通的官吏很高兴的,中间又可以造出许多猫腻,为自己谋利,然而一减税,问题一个个来了。正好李惟清为盐铁使,他还是一个不错的官员,不过其女婿盗用了一些官钱,官吏畏惧李惟清不敢弹劾。

  李惟清本人也不大清楚,性质与俞家十分类似。

  刘式到了三司后发现了,便举报其事,李惟清受到牵连降了职官,李惟清便有些不大高兴,你难道也学赵镕吗?不是多钱,难道不能在暗下打一声招呼?

  正好刘式落实免除江淮欠税的事,一些小吏不能借此谋利了,一起便联合起来,攻击刘式。两相吵将起来,刘式便被免去三司句院使之职。

  刘式是好同志,南唐才子,有志操,学问好,后被宋太宗重用,判三司都磨勘司,奸吏畏服,为三司账目透明,不易贪墨做出杰出贡献。其法谓之为三年磨勘法,其人又被人称为刘磨勘。

  这一次进入三司,减免江淮欠税逃税,用心是好的,可没有做成事情,反而怨声载道,看的是结果,那么只能免官,让朝堂减少动荡。不过深层原因可能是三司诸吏心中一直就不满,积累起来发作。还有李惟清之功劳,此人乃是小吏出身,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不过他沾了许多胥吏的恶俗,包括心眼小,执事竣刻,报复心重等等。

  然而没有弄清楚利害关系就做事,本身就是犯了错误。

  因此赵匡义看着宋九所做的这些事,有些失神。

  与刘式相比,宋九无论是在两广或东西两府,或者河东,几乎看不到什么矛盾发生。

  江州那是一个特例,时间太短了,否则赵匡义相信宋九迟早会让大家高兴起来。

  后来与柴赵二人相争也是特例,不能当真。

  其实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赵匡义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宋九在治理苏州时的一种节奏。

  正是这种节奏,以及引导式而非命令式的治理,尽管做了那么多事,但却没有引起多少争议。然后在不知不觉间,一切变好了,并且越变越好。

  “这才是真正名相啊……”

  赵匡义忽然产生一种冲动。

  可就在这时候,因天气渐渐寒冷下去,他的伤口发作得厉害,召回宋九念头又打消下去。

  虽心中愧疚,他只做了两个举动,第一个举动,将作风与宋九很相似的王举正调入中书担任参知政事,又给了宋九两个儿子升官,一为知州,二为通判,并且两个州还是不错的州。

  但从那以后,这个史书最富有争议,或者最让人不耻的君王,一日不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