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论语雍也(2)(3)
作者:
孔丘 更新:2024-09-24 02:29 字数:4479
��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i,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u,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