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论语雍也(2)(4)
作者:
孔丘 更新:2024-09-24 02:29 字数:4479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