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经()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5      字数:12520
  刘昌郝三表哥问:“朱三,洛阳如何接头?”

  洛阳如何嫁接牡丹呢?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记载了一段,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

  小载子就是野牡丹,欧阳修写得不清不楚的,也别指望他能写得清楚,别说他当时仅是钱惟演邀请到洛阳玩乐的进士,就是钱惟演本人,人家也不会将真正的奥秘告诉他。

  真正的奥秘就是牡丹根嫁接牡丹的技术,用牡丹根做砧木有很多缺陷,根又细又硬,不利于嫁接,接得不好多半也会死掉。因为砧木不发达,长势也不好,容易退化。此外牡丹根做砧木,砧木到了春天容易发芽,分散接穗的养份,又要扒掉砧木的芽子,还不能松动其新长出来的嫩根系,比较繁琐。

  直到后来,培育出凤丹几个适合做砧木的牡丹品种,才将牡丹根嫁接牡丹的难题解决。现在上哪儿寻找凤丹等品种,那只好雇人上山挖适合的野生牡丹根,再经过半年的培育,使其根部进一步粗壮,用其来做砧木。

  且不说这种野生牡丹比较难找,整个嫁接过程也不科学,接穗死亡率高,甚至涂上乱七八糟的药汁,美其名曰药壅,使得嫁接成本越发昂贵,嫁接是牡丹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其技术落后,牡丹价格也自然变得高昂。

  朱三说了牡丹嫁接过程,当然,比欧阳修写的要详细地多,但总体上相差不大。

  最大的奥秘便是在这个嫁接的砧木上。

  欧阳修那篇文章,刘昌郝未看到过。

  不但欧阳修的那篇文章,宋朝有许多花木方面的文章,但与刘昌郝所说的或所想的不一样,我看了许多花木方面的书,从里面学了不少知识,然后就会种花了。

  这些文章只能算是记叙文,不能算是技术书籍。不过刘昌郝只是寻一个借口,不让亲人反对与担心,也就无所谓了。这些文章他未看到过,但在手机资料里看到一段介绍,说是宋朝种牡丹始重嫁接,用野牡丹根做砧木。

  “三郎,吾自有妙策。”

  “刘小郎,吾等说说无妨,一旦开始,花销便乃百贯、数百贯计。”

  “吾家无万贯家财,没有把握,岂敢花重金种牡丹。接头不劳君忧之,吾忧之乃汝用何策弄到其花枝。”

  “仅乃一想法也,李家八日后才赴洛阳,吾即去洛阳,归时与汝言之。”

  他这不是好心,而是确实不敢答应。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将花枝弄到手,否则刘昌郝会不会给钱?

  主要是市易法将牙人坑苦了,被官府征召过去的牙人薪酬低,没有征召进去的,许多商货被官府大买办承包,严重影响了余下牙人的收入。千贯的买卖,怎么着也要拿几十贯的抽解,生活艰难啊,必须得上心。

  “谢了,三郎,吾亦欲种三百亩五色瓜,欲托三郎替吾购买良种。”

  宋朝不会有农科站种子站,只能委托人收购,委托他几个表叔,数量太多,有些不妥,委托给牙人则问题不大了,至少朱三有着充足的人脉。

  “五色瓜,对瓜吾不大懂啊,三百亩五色瓜需要几多种籽?”

  “约需一百万粒种籽,母瓜本身优良,籽粒亦需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