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八章 七两银子(3)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23 字数:4217
�裁减官员,王安石是不会碰的,这个太得罪人,便是王巨的减官提议,同样也是徐徐徐!
那么想来想去,还是裁兵。
因此王安石说。减兵最急。
赵顼便说,比庆历数已减少很多了。只能另想他法。
第一次裁兵,裁了不少,但多是吃空饷的名额,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虽裁得多,总体战斗力并没有下降。
这个下一步裁兵,便是王巨也不敢狠裁了,特别是在战争随时爆发的时候。原先王巨那个策子说得就很清楚,第二步裁兵,是在增加各路边军数量后,才开始大规模的裁兵,然后这个数量,才能作为宋朝以后军队的定式。
现在淤田没有开始,边军未增,大战又随时爆发,赵顼不敢再减了。
王安石便说,可以精训练募兵,再鼓舞三路百姓习兵,则兵可省。
似乎也绕到王巨思路上。
然而不管是王安石的策子,或是王巨的策子,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陈升之说了一个办法,卫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的人,量减请受,徙之淮南。
只要徙迁到淮南路,再给一些屯田,便可以减少其供给。王巨的郑白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人省十几贯二十几贯不多,十几万兵士省下来就是好几百贯钱。并且不是一年省,而是年年省。
文彦博因为坚持换绥州买安失策,在边上沉默不作声,于是吕公弼发言,使兵士离本土,又减其常禀,于人情不安。
但赵顼有些心动,因为这一条王巨也说过,让禁兵离开京城,迁于城外,因此又问陈升之,退军事,中书有没有与枢密院商议过?
吕公弼抢在前面说,臣不比他人立事取名,恐误陛下。如果十几万众皆哗变,奈何?
曾公亮在边上和稀泥,为之当渐渐图事。
陈旭于是论祖宗旧法,何谓祖宗旧法,看一看赵匡胤赵匡义朝养了多少禁兵!
赵顼便说,但执政协心,不煽动则人情自无事。
为什么王巨害怕裁减军器监这些官员堂吏会麻烦,正是这个煽动。
其实青苗法开始执行,京城已经莫明其妙开始有些不好的风言风语。不过皇城司的人还没有动手抓捕,可能会是明年,也可能会是后年。
但坏就坏在这里,赵顼知道,不然也不会一度同意王安石让皇城司的人抓了一万多人,让他们不要乱说话。他知道了,却一直用了一些保守派大臣在朝堂,为何,异论相搅!
王巨听到了风语,王安石也听到了风语,但现在他还不能说大权在握,只能为此苦恼,于是跟上说了一句,吕化弼来陛下前进言,仅是遇事而惧,固是无害。若是退以语众,则是煽动人情。
赵顼开始和稀泥,转移了话题,说,柴世宗如何得精?
王安石无辄,只好说了一句老实话,柴世宗也是简汰,不过柴世宗精神之运,威令之加,有在事于外者,能济事而不会悔败。
人家柴荣手中兵少,乃是会打仗!
现在宋朝上哪儿找柴荣那样的主?
因此此次商议无果而终,这是在政事堂议论的,连王巨也不知道。但还是传到一些需要知道的人耳朵里,龙图阁直学士陈荐便上书道,大臣建退军之议,损禁兵月食禀,使就食江淮,可是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