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借口(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40      字数:5955
 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种高尚的情操?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又如何推行这种道德标准?

  结果呢,没有推行起来,反而不敢扶跌倒的老太太,真的怕被勒索啊。而且执法的法官光明正大的责问,不是你碰倒的,你干嘛要扶啊?你干嘛要替她付医疗费啊?并且用这个莫明其妙的理由当成律法去判决!

  于是没有推行起来这种道德,反而道德越来越败坏!

  王巨不知道是谁带头推广的拾金不昧,难道不知道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的故事吗?那么多精英,还不及两千多年的一个古人!

  不过王巨这个互生互动,认真诠释起来十分复杂,可不是帮助人那么简单,它等于一下子将后来儒家的什么尊尊推翻了一大半。

  但因为是在海外,那边现在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一片空白,王巨也不怕引起争议。

  刘开还在回味,王巨又说道:“再宣传一下三公。”

  “何谓三公?”刘开又问道。

  “立法公正,刑罚公正,判决公正,不依富贵贫贱,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公平,给予百姓公平的生存机会,比如齐税,田税商税各项税务一率相齐,比如择人,不问贱贵,量才德而用,若有大功才,可恩荫一名子女,但只准一人,若子女未来有大功者,可以再恩荫下去,若无,到此结束。”

  “这个……”

  “胜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是怕有的人不能接受。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在我朝,有馆阁官为贵的说法?是为何故,无外乎时常能见到官家,会给官家留下应象,因此官家择人时往往会首先择馆阁官,也容易出人投地。其实我所说的公平,也不可能公平,上层子弟,无论教育,见识,财富,人脉等等,让他们在上就不知高出寒门子弟多少步了,就象我朝的科举,算是很公平了吧,但真正有多少寒门子弟唱名于东华门?但寒门子弟占读书的士子多少比例?其实不去打意打压富贵人家,已经就是一种不公平了。”

  民间谚语说富不过三代,说明创业难,守业更难。

  但有没有想过,一旦富能过三代,五代,十代,代代积累下去,如何了得。很快地就产生了贫者益贫,富者益富。

  所以王巨本来还打算推出遗产税的,不过想一想现在大家的想法,这个遗产税无疑太超前,因此没有再提。

  刘开又开始沉思。

  实际这些道理都不是很复杂。只是放在现在来讲,略有些超前罢了。

  “最后一公,乃是公道。比如税赋要公道,兼顾公私。不能过高,以减少百姓压力,也不能过低,以便保障官府支出,不过官府也要主动节约开支。节约浮费,以便进一步减少百姓负担。”

  “冗官冗兵冗政?”

  “其实我朝不能算是冗官,这么大地方,总需要许多官员,主要就是养官成本太高,特别是高级官员,就象我现在一年各种薪酬福利,达到了一万多贯,得要多少百姓才能养活?况且我还不算真正的顶级官员。”

  “确实是如此,有的低级官员薪酬也不高。仅能养家糊口……”刘开微微叹息道。实际王巨以前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题,比如宋朝的读书,读书是干嘛?不是为了进一步开智慧,而是为了做官,为了黄金屋,为了香车美女,宋真宗说的!结果有的书呆子就拼命地读,一家人都拖下了海,可有几人唱名于东华门?况且唱名东华门也不代表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