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实验数据(3)
作者:十年残梦      更新:2023-03-25 20:44      字数:4189
��风走,才可以行进,这也是船运季节出现的关键。

  在这个时代,很多远洋,都是有季节限制,在港口哪里,有很多的船,都在等季风开启的日子,没有风,什么船都走不了,有时候,季风晚上一两个月,那么远洋航船,就不得不堵在港口。

  季风不到,所有人都不得不停在港口,当季风到了,那就是千帆万帆的出海,一个个船队,争先恐后的出港。

  就算是到了18世纪的中期,各种的海船,都发展到了某种程度的前提下,季风也是非常重要,在季风之中,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在季风和洋流的配合之下,可以较快和较为安稳的向前,可是这个季风和杨柳是季节性的一般是半年的时间,这也形成了固定的航线,也造成了海洋贸易不能够全方位的形成。

  海商就是这样,借助着洋流,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抵达目的地,然后用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销售带来的东西,然后在洋流和季风配合的前提下,离开中国

  这是这个时代海商固定的模式,却不是赵信追求的,未来工业化的大宋,爆发出来的生产力,远不是刚刚工业化英国所能够相比的,英国充其量,几百万上千万的,可是目前的北宋,保守估计有1亿人。

  只要不经历战争,在农业化,还有其他的方面配合之下,人口的增长还会加剧。工业化的基础,是科技水平机器的生产力,可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人的身上,更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人口红利,1亿人,跟1000万的完全不同。

  那么季风这样的船队,就不适合了,需要可以全方位开启。

  这一点,欧洲跟中国就不同,虽然在14世纪之前,欧洲被中国全面超越,可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还是迸发出了新的就天地。

  航海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这中间,关于帆的用途就是其中一个关键,软帆的出现,极大的增加了船的动力,三角帆的出现,让在逆风的状态之下,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动力。。

  利用风的情况下的,受力面积就是一个关键,在同样风的情况下,船帆的面积越大,受力面积越多,动力也就越发的强劲,至于船的形状,体系,还有其他的方面,影响是有,却不大。

  可惜,这个时代的船匠,对于三角帆的认知并不深入,在上面,没有单纯针对的三角帆的描述的。

  赵信当然知道,如果不是他强行的推动,这个实验也不会继续下去,那些船匠们,会按照他们的认知制作大型的福船的。

  或许,当在他们的手中,有了钢龙骨这样划时代的东西,完成2万石,甚至是3万石,甚至更高的福船,以钢龙骨的特性的,1000吨,甚至是2000吨的木质舰船,也可以制作出来。

  对于北宋而言,这是一个跨越的发展,可是这样,跟原来的发展,又有什么区别。

  没有足够远洋船只,就不可能越过海洋的,甚至是越过最关键海洋,找到属于亚洲的大洋洲。

  不是如同郑和下西洋那样,沿着海岸线一直前行,在无数次的补给之后,最终到达非洲西海岸,而是真正拥有海洋。

  在各种数据之中,计算和搜索,从中间发现偶然之中的必然,赵信默默的计算着,特别是记载的东西非常详细,其中一些的细节的东西,也展现在其中基本的数据。

  在不同的角度,对于逆风效果,还是有的,而且相当的不小。

  赵信把这个给单独的列出来,然后通过一番的计算,最终得出了一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