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海洋!钢铁之碰撞(五)(2)
作者:
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4 字数:5090
��国建造的庄严级改型温州级战列舰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华军在猎豹级上达到了新技术新观念和现实技术工艺条件的完美结合。
除了借助大马力蒸汽轮机和燃油锅炉,以及利用水槽实验得出的完美舰型,猎豹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复杂坚固的防御体系。
猎豹级的装甲总重达到了六千八百吨之多,全部采用帝国特种钢材部门在引入德国克虏伯装甲钢全套工艺之后,进一步添加其他金属成分加以性能改进而来的国产特种钢。
这是郑鹰集团三十多年工业化努力的最高结晶。
根据郑鹰和他的几位学生对第二次工业**的理解,大体上把第二次工业**分割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煤钢时代,第二阶段是石油阶段。
基于这个理解,冶金从一开始就被放到了帝国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作为核心基础来看待。郑鹰的思想是比较彻底的实用主义,而且坚决奉行拿来主义。自1873年,郑鹰通过香港的央行购买了马丁平炉,聘请外国技师,在安南北部实验性地冶炼钢铁,用于打造农具和各种器具。历经多年发展,当镇国军完成北上之后,中华帝国的冶金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基础。
1880年之后,除了利用犹太自治区和复国协议吸纳了大批欧洲犹太裔专业人士进入中华帝国的工业科技体系,镇国军组织还以巨资聘请各国专家,只要有真才实学,是急需的人才,一律以三倍乃至十倍价格礼聘。
特种钢材的开发与军工产业同时起步。早期的特种钢材冶炼主要是炮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穆铁和陈磊。
陈磊的父母原本是国有机床厂的职工,在改革开放之后机床厂在进口数控机床的冲击下一蹶不振,陈磊的父母下岗做起了小买卖,但陈磊却牢牢记住了机床产业的一些基础资料,比如车床用高速钢的基本材质和大致的工艺路线,以及机械自动机床的一些基本知识,这对于帝国军工产业和特种钢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炮钢和船用结构钢,装甲钢的研究,还得益于另一位穿越者穆铁。穆铁本人是一位狂热的德迷,对一战旗舰德国的巨舰,尤其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战车和袭击舰,俾斯麦之类的数据如数家珍,对德国克虏伯钢甲,战舰结构钢,各种专用钢材的性能,成分乃至大致的工艺基本上都能说得出来。
这些超越时空的知识储备,对中华帝国的冶金行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赖于特钢产业近二十年的积累,当中华帝国以蒸汽轮机的全套技术工艺从德国交换到克虏伯装甲钢,从英国获取了四十倍径十二寸钢丝紧固主炮全套工艺乃至生产线之后,很快就吃透了里边的绝大部分工艺流程,并且和拥有的金相学理论,工艺理论,冶金添加剂体系进行对照组合,发展出了的一套。
相比克虏伯,美国和法国的镍铬锰合金钢,中华帝国的冶金工艺有独到的领先之处:率先解决了回火脆问题。
回火脆会导致钢材热脆性,容易碎裂,延展性和弹性差,其危害不仅仅体现在钢材出厂前反复的淬火-回火之上,还体现在使用中高温爆燃引发的回火。由于回火脆有不可逆性,即出现回火脆的钢材无法通过重新淬火回火消除回火脆,故而成为影响钢材性能的最大难题之一。
虽然在1900年,英德等国陆续了合金结构钢(主要是板材)的回火脆现象,而德国工程师开始改进工艺,掌握了回火后迅速冷却以提高延展性的工艺路线,但中华帝国方面,早已采取了另一时空1925年之后为人们所知的方法,尤其是了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人们对于回火脆机理的深入认识:磷,锡等杂质元素的晶界偏析,而合金钢中的镍铬锰会进一步导致这些杂质元素表面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