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海洋!钢铁之碰撞(五)(3)
作者: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4      字数:5090
�致钢材脆化,也钼和钛能够促进杂质沉淀,从而基本解决回火脆问题。

  因此,中华帝国的特钢部门很早就采取了对应措施:添加钼,随后则是启用钒钛磁铁矿。

  钼金属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提取,但由于其在冶金业上的用途始终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导致钼矿的开采非常滞后。另一时空中,1885年挪威王国的第一个钼矿:克纳本矿床开始开采,但因为需求太小,开采时断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钼产量只有一百吨。

  借助穿越者的知识积累,中华帝国不但直接收购了挪威经营不善的钼矿,投资扩大产能,并自1880年开始就对圈定范围的大矿开始了集中勘探。结果简直让郑鹰等人欣喜若狂,因为在遵义,云南,湘西的几个主要有色金属富集地区,陆续了大规模的钼镍共生矿,而且品味可以达到5。

  此外,钒钛金属可以极大改善钢材的强度,即所谓二次硬化,并改进抗腐蚀性。在另一时空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作为世界钒钛磁铁矿第一大国,大量使用钒钛磁铁矿石生产高性能船用合金钢。陈磊,穆铁和许凡对此都是心知肚明,自然不会放过中国那几个最著名的钒钛磁铁大矿:攀枝花,承德。

  早在中华帝国统一全国之前,中华帝国由犹太人和华人联合组成的探矿队已经打着外国商行的旗号对北方几处重点矿区进行了勘探并进行试产。这里包括亚洲第一大钼矿栾川钼矿(主要是许凡的父亲做过钼出口贸易),甘肃金昌市的世界第二大硫镍矿金川镍矿,还有西藏的几个巨型铬矿。

  说到铬矿,故事的起源就有些滑稽。除了穆铁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也是源于郑鹰工资不高,为了赚点外块养家经常投机些股票,而许凡的父亲对的教育也偏商业,许凡接触到的金属贸易之类的信息很多,两人经常一起切磋。2009年的时候,郑鹰认为机会来了,和许凡一起炒了一只大名鼎鼎的股票:西藏矿业,在09年的大牛市中着实狠赚了一大笔(后来几个人去西藏自驾游,其实也有这么点还愿的意思)。

  西藏的铬矿储量占全国的四成,为了炒作这支股票,郑鹰和他这位得意学生没少查阅资料,对于其拥有的铬矿更是耳熟能详。

  借助云南-西藏的茶马古道,镇国军控制的盐茶贸易,镇国军的矿队早早就在西藏开始了勘探,随后就是开采。不过这的运输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这里基本上变成了精炼和提取的工艺基地,军工上真正用的铬矿还是主要依靠土耳其和美国东海岸进口,直到1902年帝国在西属菲律宾了规模巨大的铬铁矿,才逐渐开始自给。

  在钒钛磁铁矿方面,攀枝花的勘探和试产很早就已经开始,但由于运输的问题,其钒钛磁铁矿一直到1898年才开始得到一定规模的开采和精炼。承德的钒钛磁铁矿,运输更便利,大致上是190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中国的锰矿储量丰富,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华东各地都有大量的锰矿床。

  从战刀级轻巡和猎豹级快速装甲舰开始,帝国的船用钢材几乎全部使用国产钒钛磁铁矿石,添加钼镍铬锰材料,根据各类钢材性能要求的不同,调整元素比例,发展出了工具钢,特种结构钢,普钢,不锈钢等五大系列众多型号的不同钢材。

  在猎豹级上,中华帝国主要采用了四种钢材:

  第一种,普通船用结构钢。这种钢材要求强度和韧性,但对硬度要求没有那么高。目前使用的是改良过的船三号结构钢,属于低碳高锰的高强度回火淬火钢,根据对比测试,由于借鉴了克虏伯装甲钢的工艺技术,并且在钢材中添加了镍钼金属,改善了韧性和耐高温耐氧化性能,又使用钒钛磁铁矿石极大提升了硬度和耐腐蚀性,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