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风云变幻(上)(3)
作者: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5      字数:5080
利桑那和宾州拥有无数大油田的标准石油公司,面对国内的舆情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给日俄供油,日俄两方就只有依靠俄国巴库的油品,以火车运输到远东。

  结果这引发了连锁反应。

  以前,由于西伯利亚铁路转为军用,车皮紧张,日本和俄国远东地区的油品主要依靠美国。现在美国方面供不上,就只能调运俄罗斯巴库的油品。巴库的油品转为供应日俄方面,就降低了往西欧运输油品的班轮,欧洲油品紧缺。

  抓住这个空档,中国控制的婆罗洲油田以庞大的船队,通过苏伊士运河迅速运往欧洲,在英法等市场占住了脚跟。

  往远东运油占用了俄国宝贵的火车车皮,也影响了其向前线输送人员和物资的效率。总算俄国人不像中国那么广泛地使用了燃油机械,对石油的运用主要还是照明用油,再就是西伯利亚的不少火车采取了燃油动力(史实),故而影响倒并不明显。

  ------------------

  在亚洲其他地方,乃至非洲,都有很多双眼睛在默默地关注这这场战争的进展。

  在印度,代表印度民族主义精英力量的国大党,原本已经在酝酿着一次反英独立运动(另一时空爆发在1905-1906年),这一次中国对日俄的战争,被看作东方有色人种对白人文明的一次抗争,是亚洲种族对欧洲种族的抗争。

  由于中英同盟的存在,国大党甚至毫不隐讳地在印度掀起了舆论攻势,号召印度人民支持中国抗击侵略,并且公然打出了中印携手促进亚洲文明复兴的旗帜。

  对于日本,印度国大党切齿痛恨,将其蔑称为“亚洲的叛徒”。很多国大党的激进派甚至开始与中国方面联络,询问是否接受来自印度的志愿者。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印度国大党以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立即开始招募志愿者,而其真实用意也是路人皆知:无非是要借助这场战争培养的武装力量罢了。

  对此,英国殖民当局冷眼旁观,暗中也做了很多手脚。

  在南洋,土著居民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带着复杂的情绪观察着战争的进展。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有发自内心的惧怕和自卑,而对同属亚洲的华人却是羡慕嫉妒恨。但这些年来,随着中华帝国实力日益强大,尤其是整合了南洋的华人宗社势力,根深蒂固,又有强大的舰队,这些土著人也开始对华人惧怕起来。

  这一次,他们一方面希望看到欧洲殖民者的失败,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代表华人利益的中国取胜,情绪格外复杂。其上层也开始了分化,有人提议联合西方殖民者,趁着中华帝国自顾不暇,甚至战败,收割华人的财富;有人提议应该利用中国人的力量赶走西方殖民者,两派争论不休。

  ------------

  法国人的情绪是复杂的。

  作为一个有着民族主义传统和很强优越感的民族,法国人对两次败于镇国军,丢失了大部分印度支那殖民地的过往很是耿耿于怀;可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俄国人和法国的世仇德国人越走越近抱有警惕。一旦俄国倒向德国,法国建立的对德同盟就要土崩瓦解,而即使是最为高傲的高卢人也不得不承认,无法独立战胜德国,更别说还有奥地利和意大利。

  他们是俄国最大的债主,却也明白一旦俄国彻底击败中国,就要走向与英国激烈对立的一面,那就会促使俄国倒向德国,届时在大陆上首先面临亡国危险的就是法国。

  这使得法国人的中立格外纠结,分外痛苦。

  法国的银行家们一边为俄国承担的巨额法郎债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