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天作之合(二)(3)
作者: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40      字数:6233
��年接收两百名德国访问学者,一千名甲等留学生,两千名乙等留学生,人选范围由德国提供最终确定由〖中〗国负责。

  德国方面,在三年内槽以德皇的名义邀请不低于一千名德国大学教师,知名工程师,技术专家赴华讲学和就职,薪酬由中德双方对半承担。

  在郑宇看来,这个世界,决定国与国之间力量消长的,从深层次和长周期来说,终究是国家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来自于教育。

  与具有近百东义务教育积累的列强相比,〖中〗国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强力进行了教育建设,但无论是水平,还是资源总量都无法相提并论。

  郑鹰等穿越者,固然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政治经济情报网络,利用金钱在内的各种手段从国外挖来了很多另一时空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但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削弱。

  列强强有力的教育体制积累,优秀的工业文明沉淀,成熟的近现代教育体制,鼓励创新和批判的社会文化,都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绝不会因为某些“优秀分子”被挖走而遭到打断。

  这些历史名人的跳槽,固然在某些领域对〖中〗国方面特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飞跃,却也在西方社会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中〗国方面通过专利注册,试图垄断某些重要技术的独占性,但一方面是专利保护期,一方面则越发刺激了列强其他精英分子的研发热情。很快,或者是在这些发明的启发下,或者是某些人的另辟蹊径,〖中〗国方面在很多领域建立的专利壁垒都被一一突破,而列强创新和进步的脚步,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也是在〖中〗国提前开启了某些大门,指明了某些方向的引导下,反而比历史上的进展更加迅猛而直接。

  至于保密,郑宇尽管非常重视,却从不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保密来维持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的长期发展,靠的终究是创新力。只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不断超越,才可以把一个民族持续推向前进。

  对于〖中〗国传统上崇拜权威迷信圣人之言,又喜欢用某种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来自我安慰的文化特性,郑宇始终耿耿于怀。因循守旧,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缺乏挑战师长和“权威”的魄力这样一种“hexie”的文化,即使在这个面目全非的历史中,依然在潜移默化地统治者几乎全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郑宇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对于文化,他只能借助于体制框架的梳理,舆论基调的影响,再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用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西方文化来进行持续的冲击,以摧毁传统君臣父子式尊卑文化在教育乃至一切领域的统治地位。

  而在教育资源方面,〖中〗国固然已经可以利用师范体制“批量”培养新式的小学教师,但大学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中学和大学教师严重不足。这一次,占领〖日〗本之后,许凡甚至把〖日〗本几所著名大学的学术精英挖了不少,充实到〖中〗国的几所大学之中。一方面是促进文化交流,一方面也是补充大学教育资源的匮乏。

  与之相反作为全世界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的大学教育在全球处于最顶级的水准,莱比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都是当时全球学术界的明珠,地位甚至超过了后世的哈佛耶鲁。而德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处于当时世界的绝对顶尖水准。按照当时一位法国教授的说法“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毫不例外居领先地位。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

  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可以和英国在贸易和海上的优势相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