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何捷大街遭搜身(2)
作者:曼佗罗妖精      更新:2021-10-09 02:32      字数:6210
�崇祯元年元旦,大雪,他与几个穷哥儿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

  自成说:“当问天。”

  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说:“若可做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

  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

  闯王初期,屡屡受挫;直至遇到他的“风云”李岩后,成功的路途一片平坦。同理,在失去之后,龙没有了风云相助,只能走向失败。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已经彻底烂透,不灭亡是没有天理的。连老天都跟崇祯皇帝过不去了。

  如果连续13个月滴雨不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崇祯十二年六月到十三年七月,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现在的焦作一带。整个河南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崇祯十三年八月,河内(今沁阳、博爱一带)知县王汉请来画家,将本县灾情和饥民状况画成十六幅《灾伤图》报奏朝廷,他希望用最为直观、最有冲击力的方式,让朝廷了解灾情,目的是请求减免繁重的赋税。

  王汉是崇祯十二年六月调任河内知县的,当时这一带大旱,沁河断流,河床干涸。没几天却暴雨倾盆,数日不停歇,沁河因之暴涨,数百顷田地化为泽国;又过几天,漫天飞蝗过境,将剩余的庄稼吃光。当年河内县就发生了饥荒,王汉派人去外地买了大批粮食赈济饥民。但厄运刚刚开始,从六月这场暴雨之后,一直到第二年八月王汉请人画《灾伤图》老天再也没下过一滴雨。由于旱得太厉害,老百姓没法种麦子,而蝗虫却有了繁殖的良好条件,遍地蝗蝻,“无虑万顷”王汉在附送的《河内县灾伤图序》中说,由于秋、夏两季绝收,“贫民食树皮尽,至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人皆黄腮肿颊,眼如猪胆,饿死累累”而就在这样严重的灾荒面前,朝廷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仍要该县承担繁重的赋税。除正常赋税外,河内一县额外要负担的辽饷(与满清作战费用)、练饷(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费用)2.42万多两,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捐税,“河内之赋之重未有如今之甚者也!”

  在《序》的结尾,王汉说:“念皇上居深宫之中,远轸民灾,谨令绘工画十六图,而臣手记其略,冒死进呈。嗟乎嗟乎,图之所能及者,得而见之;图之不能及者,不得而见之也……可奈何哉!”

  遭受如此严重的灾荒,一个有良知的知县仍要苦苦哀求减免赋税,可见当时的明朝行政机构之冷血和僵死。而在民间,崇祯皇帝早就有了一个雅号——“重征皇帝”承受如此深重灾难的,决不仅河内一县,而是整个河南。很多地方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已经连续三年发生蝗旱之灾,到十三年,别说穷人,就是小康之家也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不是没粮食,而是买不起,“斛谷万钱”而官府仍逼收苛捐杂税。于是整个河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是岁(崇祯十三年)中原盗起,时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群盗大起如牛毛”那年李自成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河南。他从淅川进入南阳,“饥民从自成者数万”简直就是烈火遇到大面积的干柴。

  李自成死灰复燃,队伍迅速壮大,从南阳杀奔洛阳,攻下宜阳、偃师等县。“饥民从者日众,土贼一斗谷等皆附之,远近响应,其势渐强”这是李自成平生一大转机,但这不足以帮助他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他以前也曾强大过,可灾荒一过,官兵进剿,还是被弄得“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很多史学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这一年开始,李自成部队发生了一种划时期的改变。如郭沫若所说:“(崇祯)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流寇’首领也大有悬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