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内观疗法()
作者:孙科炎      更新:2024-09-22 02:41      字数:1973
  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

  一场众人期待的话剧演砸了,剧院经理非常生气,他把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叫来以便弄清楚究竟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经理首先问导演:“说说你的看法。”

  导演说了一大堆理由:编剧设计的台词过于拗口、服装师迟到十多分钟、灯光和美工没能按照要求工作、演员的表演还欠火侯……

  经理听了之后说;“那么作为该剧的导演,你的责任是什么呢?”

  导演说:“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完全无关……”

  没等他说完,经理又说:“那么从今以后这里再也没有你什么事了。”

  假如你认真地留心过周围的人,或者是认真地分析过自己,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对于自身坏情绪的产生,绝大部分人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不是自己的问题。当然,有的人也相信自己确实存在不足,但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没有人给自己提供足以成功的条件、没有足够好的环境、没有足够多的支持……

  耶稣曾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很形象地刻划出了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自己身上切切实实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人们很难聚焦自身。越是没取得多大成就的人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还要把自己无法获得成就的原因归结于外在的阻碍;相反,越是真正伟大的人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问题面前,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两面镜子,一面是放大镜,一面是平面镜,无论是放大镜还是平面镜,既可以用来观照自己,也可以用来观照别人。惟一的区别是使用方法。善用者用放大镜照亮别人的优点和缺点,用平面镜观照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不足。而那些不善用者的使用方法,刚好相反。不知反省自己,一味苛求别人。这是一种悲哀,是人性的通病,同时也是我们成功的阻力,而不是动力。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些人经常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则常常视而不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态度,只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天才,别人也绝不都是问题存在的罪魁祸首。当需要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时,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态度,需要的是客观,并更多地从自己做起,加以改善。

  安妮的爱情马拉松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安妮与乔相互爱慕,然而安妮并不确信他们能步入婚姻殿堂。因为乔似乎疑心很重,总爱吃醋。每次她出差,乔都会在晚上打电话到她的住处,如果不接就一直打下去直到她回来。之后便会质问她所有的细节。一次乔偶尔碰见安妮和一位男客户在一起吃饭,便极为恼火,回家后便和安妮吵了一架。

  就在安妮准备和乔分手时,一个熟悉他们的朋友告诉她,也许她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乔的嫉妒心与占有欲。起初安妮不相信,但通过深入交流,她意识到有时候也许真是自己的问题。例如有时候自己没能清楚地告诉乔自己到哪里去,以及和谁在一起。有时她去出差,没有很好地说明当时的情况,使得乔产生嫉妒心理。例如她提到一名男同事会和她一起去,却忘记 补充说还有一名女同事会和他们在一起。或者她在乔面前重复谈论工作午餐时一位男性客户发表了有趣的言论,却没有提到一位女性客户也有精彩的发言。

  安妮认真反思了自己在与乔的矛盾中应负的责任,并开始努力改善这段关系。这之后,安妮惊喜地发现乔并不是天生爱嫉妒的人。随着她的转变,乔也越来越容易相处了。

  苛求他人不如反省自身。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