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曲江工业区(上)(3)
作者:
星空漫游者 更新:2023-01-12 06:35 字数:5071
�等用钢大户。
陈东平讲了一番,就带着耿轩奔了车间。
依然是警戒严密。但真正进入了巨大无比的车间内部,耿轩却感受到了是不虚此行。
这是第二汽车公司的一个组装车间,足有六七千平米。
整体铸造的汽车底盘架在电动传送带上缓缓前进,流水线两侧的工人从身边头顶的的闭环式传送带上摘下悬挂的零部件,或者拿起流水线上附带的一包包的螺丝,把一个个零部件安装到底盘上。
耿轩指着空中电动吊运的一个个车身,郭振笑了笑这是轧制的薄钢板车身,装配线的工人可以直接拉动手绳吊装到地盘上进行螺丝紧固和焊接。帝国的第一个全金属汽车车身在八年前就问世了,比美国早五年。”
“……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挡风板上采用曲面玻璃的,比德国的保时捷早两年,倾斜式圆形方向盘也比德国早了一年。帝国也是第一个采用了铝制汽车牌照,安装弹簧保险杠,开发出v型发动机配置的国家。后轮驱动,发动机前置,液压传动,摩擦式减震器,蓄电池电动打火……这些专利要么是帝国开发,要么是帝国收购了专利,而且在主要工业国家进行了注册,现在不少欧美汽车厂商也不得不从我方获得专利授权。在汽车领域,帝国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是绝对的世界领先。去年,帝国汽车产量达到了八万辆,超过其他国家总和(历史同期全球产量五点四万辆,但当1913年福特的流水线投产之后,当年美国一家就年产五十万辆),今年可能要达到十八万辆的水平。”
“帝国汽车工业主要是政府采购带动,大部分是军用,商用,国有农场和皇室荣军农场的农业机械和运输,公共交通等的需要,但建国之后,随着汽车的普及,国民财富的累积,石油价格的低廉,帝国新富阶层,以及欧美社会的中上层对汽车需求量暴增。到了战后,军品很多要转民用,到时候还要有一个大爆发。”
耿轩看着那些黑漆发亮的车身被工人们稳稳地落在汽车地盘上,从传送带上拿起螺丝,熟练无比地拧紧,焊接,轻声问道汽车上面这么复杂的技术,都是开发出来的?”
“皇室产业基金做这个已经二十多年了。”郭振一笑,“先帝定的老规矩,各个实验室或实验小组,得到皇室资金支持的,只要作出的产品被企业采用,就要按价支付授权费,二十年内每卖出一个产品都要支付。再加上帝国内部的科研评奖,所有的小组劲头都很足,彼此竞争也非常激烈。对企业来说,所有人的待遇和前途都和经济收益挂钩,而政府各部门的订单评比都很残酷。大家都是皇室产业或国有企业,轻工方面大部分是财团企业,背景都很深,评选也很透明,基本上就是靠实力,所以对各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考量都很仔细。”
“皇室产业内部的竞争是很残酷的,这些年下来,不少皇室的厂子因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落伍,最后分崩离析。也有很多小厂一步步崛起,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大家对内争抢得很激烈,对外的时候由产业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价格,统一对敌,这些年算是站稳了脚跟。”
郭振看着耿轩看着工人们工蜂一般的动作看得出身,在一旁轻声说道这是军卡的半自动化流水线,机器设备都是我们自产的,全部以电动机带动。帝国现在有二十多家机床企业,钻床,镗床,磨床,铣床这些我们已经都可以自产自用,而且现在还开发了组合式车床,一会我带你去工业区的车床厂看一看。”
耿轩点了点头,跟着郭振沿着生产线向前走。
“帝国第一条工业流水线是八年前在安南的缝纫机车间推出来的。流水线的设置和工序都是经过科学分析的,主要是采�